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他是被遗忘的天才科学家,中国的“爱因斯坦”,却扫了十几年厕所

军事

2019-03-05 20:06

1979年,中国正在研制第一枚洲际导弹,但计算弹头数据舱的接收和打捞最佳时限,却成了一道难题,竟然没有人能算出来。对此,上级部门专门拨款100万作为研究经费,攻克这个难题。为了保险起见,有关部门在学术界广泛征求科学家们的意见。这时候,一位73岁的老人挺身而出,仅用一杆笔,一叠纸,一台计算机,短短几天便给出了答案,后来证明,他的计算结果准确无误。那些奖励,他分文没要:“我只希望为国家出份力,仅此而已。”

这位老人,便是束星北先生。听到他的名字,大家也许会觉得陌生,但在中国当代科学史上,束先生不应当被忘记。

1915年,束星北的母亲郭氏带着年幼的儿子离家生活,那一年束星北8岁。为了攒生活费和学费,束星北只好边打工边读书。1926年,19岁的束星北收到了朋友的来信,邀请他去美国留洋。他没有多想,只身去了美国,考进堪萨斯州拜克大学物理系。

一开始,束星北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打工助学,甚至于修铁路、装卸货物等粗活累活,他都做过。两年后,他离开美国,足迹踏遍日本、朝鲜、苏联、德国,走了十几个国家,最后来到英国爱丁堡大学。在惠特克和达尔文博士的引导下,系统学习物理学和数学。仅仅一年,他便写了《论数学物理的基础》论文,获得爱丁堡大学的硕士学位。在两位导师的引荐下,束星北来到剑桥大学,师从著名的爱丁顿博士。自此,他的才华已经逐渐显露出来。为了能在学术上有更深的造诣,束星北在1930年来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一年后便完成了自己的硕士论文:《超复数系统及其在几何中应用的初步研究》。他把这篇论文寄给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很快回了信,并提出了修改建议。此时,年轻的束星北在学术上的成就,已经部分超越了他在剑桥大学的导师爱丁顿,超过了当时学院的部分老师,甚至有同事称赞他是“中国的爱因斯坦”。

就在他踌躇满志打算在麻省理工学院大展身手时,母亲的来信却让他踏上了回国的旅途。这一回,他的人生便走上了另外一条路。

1931年9月,束星北回到祖国。此后,他辗转浙江大学、暨南大学、交通大学、山东大学任教,先生讲课不用讲义,他习惯于用最质朴、最生动的语言,将深奥的物理思想展现在学生面前。其中有一位机电系学生,深受束星北赞赏,在束先生的说服下,他转到了物理系。后来,这位学生获得了诺贝尔奖,他便是国际著名的科学家——李政道先生。

抗战爆发后,束星北在爱国心的驱使下,着手从事雷达、无人机等技术的研究,由此被誉为“中国雷达之父”。

在学术上,束先生与多数科学家一样,孜孜不倦,一丝不苟;他的个性,刚正不阿,嫉恶如仇。五十年代,在那个独特的时期,束先生的命运急转直下。逆流之中,束星北被小人算计,离开了物理系,转而开始研究气象学。很快,他便在气象学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一年接连发表十几篇论文,在气象学领域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试问,若束先生不是天才,那谁还能算天才?

没过多久,束星北被抄了家。他被赶到院子里,手里举着《宪法》高喊:“公民住宅不受侵犯!”可是有什么用呢?束先生自己安装的收音机,作为“收听敌台”的证据被抄走,现在,束先生连气象学都搞不成了。

接着,他被调到青岛月子口修水库,两年半的时间,他蓬头垢面,完全不像一个学问人;他缺衣少食,忍饥挨饿,常常在死亡线上徘徊……水库工程终于结束,他又被派到青岛医学院扫厕所,这一扫便是十多年。六十年代,他发现自己的物理学同事都“失联”了,束星北敏感地觉察到,祖国在研究核武器。他多想加入到这个队伍中啊!他积极表现,为医院、部队修遍了各种设备,大到部队雷达,小到食堂鼓风机,他一概不拒绝,为的就是“早日立功”,重新回到他热爱的科学研究中。1964年,罗布泊腾起蘑菇云,举国欢庆。谁能想到,在千里之外一个小破屋里,一位老科学家双手掩面,泣不成声,哭得撕心裂肺……二十年的艰辛与屈辱,埋没了一代大师最宝贵的时光,曾经那个恃才傲物、刚正不阿的束星北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七十岁高龄、满脸刻满皱纹、被生活压弯了腰的老人……

1979年,束星北恢复了名誉,重新走上讲台。七十多岁的他,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思维却依旧如二三十岁的年轻人那样清晰。为了将自己的毕生才学更多地传授给学生,他争分夺秒,拖着氧气瓶来上课。四年后,一颗明星陨落,他走了,终年77岁。束先生家属按其遗愿,将他的遗体捐给青岛医学院。而此时,医院各级领导又在“大换血”,无人顾及此事。半年后,他的尸体重新被人想起,却早已腐烂不堪。两个学生便将束先生的遗体草草埋在了学校球场边的双杠下面。就这样,束老生命中最后一个愿望,落空了。

一代大师,一个天才,本应拥有闪闪发光的一生,本应活在荣耀与掌声之中,最后却在一片惋惜中离我们远去,成了这个时代沉甸甸的悲剧。他的人格散发着无法磨灭的光辉,他永远挺着知识分子不可能被压弯的脊梁,像一座灯塔般指引着后人在漫漫征途中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