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全国政协委员屠海鸣:增强文化认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

财经

2019-03-05 21:24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按下了“快捷键”。近日,全国政协委员、香港豪都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屠海鸣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提交了题为《增强文化认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发言。

屠海鸣认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按下了“快捷键”。这是一项历时长久、涉及面广、难点众多的宏大工程,三地在融合发展中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其中包括文化认同的问题。

屠海鸣在发言中提到,从大的格局看,粤港澳三地都以岭南文化为主,具有崇商重利、冒险进取、内外开拓等特点。但由于三地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不同,人们的成长经历和价值理念有所差异,三地的文化差异显而易见。因此,在推动大湾区建设中,必须增强三地的文化认同。做好“文化认同”这篇文章,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港澳同胞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大局意识,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

增强文化认同,关键要发现粤港澳三地文化的共同之处,瞄准“共振点”,久久为功,必有成效。屠海鸣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传承“根”文化,寻根溯源,联通古今,打通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血脉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国能够形成几千年经久不衰、长期稳定的社会结构,源于中国文化重视生命、民族、社会价值的延续基因。这种基因或可称为“根”文化。可以说,全球所有的国家和民族中,中国的“根”文化是最强烈最持久的。

中国“根”文化有几个关键词:一是“香火”。中国人无论贫富贵贱,都特别关注香火绵延不断。在传统儒家教义中,也有近乎苛刻的戒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二是“宗族”。其外在符号是姓氏,来自同一个村落的同一个姓氏,往往是同一个祖先,同宗同源。三是“血缘”和“姻缘”。它表明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远近,左右着中国人社会交往中的原则和行为。四是“乡土情节”。游子无论漂泊多远,都要在春节等一些特殊的日子回家团聚,“故土难离”、“落叶归根”、“家规不能改”、“乡俗不能变”等,都是乡土情节的表现。以广东的客家人为例,虽然历经千年变迁,但都保持着自己的古老传统,客家话,客家菜,客家的戏剧、礼俗都像活化石一样见证着客家人骨子里的乡土情节。

香港、澳门原本是广东的小渔村,粤港澳三地人同种、文同书、话同音,同根同源,血脉相连。但前些年,香港某些人竟然抛出了“香港民族论”的谬论。这警示我们,必须重视“根”文化的传承!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根”文化传承:

一是讲好体现儒家思想精髓的“大湾区故事”。“一国两制”下的港澳与内地在意识形态上有很大差异,但儒家思想在港澳和内地都有深厚根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这九个字影响了中国人数千年,是中国人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挖掘能够体现这一理念的“大湾区故事”,广为传播,引发共鸣,增强三地人相互之间的文化认同。

二是鼓励港澳同胞的寻根之举。大部分港澳同胞的根在广东、福建,大部分中国人的根在中原地区。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港澳同胞赴内地寻根。比如,建立合理的休假制度,鼓励港澳同胞清明节回乡祭祖、中秋节回家团圆;对港澳同胞回乡兴建祠堂给予支持;在中国的传统节日期间,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激发港澳同胞情感共鸣。

三是支持港澳青年北上创业。青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港澳地域狭小、经济结构单一,年轻人就业创业的路子不宽。我们应研究出台更多政策,支持港澳青年到广东工作生活,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

二、发掘“和”文化,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拓展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视野

中华文明能够绵延五千年而不断流,在世界文明古国中绝无仅有。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人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这些构成了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对于中国人来说,以和为贵、与人为善,信守和平、和睦、和谐,是生活习惯,更是文化认同。

从历史上看,粤港澳三地的文化源头都是岭南文化。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就是“农耕文化+海洋文化”的复合体,有“和”文化的鲜明特征。从今天的现实看,港澳能成为中西文化的交汇点,形成开放多元、中西合璧、中西互映的品格与特色,同样有“和”文化的巨大作用。“和”文化的精髓,不是“我吃掉你、你吃掉我”的相互抵消,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融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载体,是粤港澳携手共筑“南天一柱”的战略任务,也是粤港澳加快自身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只有把“和”文化的理念贯穿到具体实践中,才能拓宽发展视野、做强实力。

一是强化大湾区“共同家园”理念。未来的大湾区不仅仅是一个发达的经济区,更是一个优质的生活区;建设大湾区不仅仅是“完成国家任务”,更是推动粤港澳三地的自身发展。大湾区将是一个文明、和谐、安全、幸福的家园。这个家园需要三地携手共建,也将由三地同胞和睦共享。要让这些理念深入人心,激发人们建设美好家园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是强化“和谐包容”的理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中心城市”的背景下进行,这不同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都有一个核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没有核心城市。同时,港澳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与广东9市不同,在具体实践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理念冲突、体制机制冲突,这就需要强化和谐、包容的理念,寻找“最大公约数”,找到最佳合作点。

三是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是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比肩的世界级湾区,不仅要成为中国经济的引擎,也将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之一。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还要多从造福世界、造福人类的高度思考问题,既要大胆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又要善于创造新的成果贡献世界。

三、弘扬创新文化,彰显时代特征,激发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活力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一项难度系数极高的宏伟工程,在实践中将会遇到许多难题,必须开拓创新,才能一路前行。粤港澳三地都有创新的文化因子,应该进一步弘扬创新文化,激发大湾区的创新活力。

以香港为例。以“刻苦耐劳、勤奋拼搏、开拓进取、灵活应变、自强不息”为主要内容的香港精神,是香港长盛不衰的力量之源。香港开埠以来,无数香港人身无分文,白手起家,发挥聪明才智,历尽千辛万苦,创造了不俗业绩。那首《狮子山下》唱出了几代香港人的心声,至今激励香港同胞不断奋斗。

再以深圳为例。深圳建立特区以来,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深圳社会实践紧密结合,铸就了以“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为核心的“深圳精神”。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深圳还形成了体现改革创新精神的“十大观念”,包括:“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敢为天下先”、“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实现市民文化权利”、“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来了,就是深圳人”等。这些观念是中外文化的融汇,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基于改革开放实践的创新,彰显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三地的创新精神,逐步提炼形成“大湾区创新文化”,使其成为大湾区人的共同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激励大湾区人共同创业。

文化具有“乘风化人”的作用。文化认同,则心相通;心相通,则行合拍。让我们共同努力,在“文化认同”上多下功夫,助力大湾区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