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绣花”功夫增城市“颜值” 河北廊坊推行新“门前三包”
廊坊3月5日电(宋敏涛 郑文辉)5日,走在廊坊大街小巷,细心的市民会发现一些店铺门前的“门前三包”牌匾由红色变成了蓝色。相较红牌,蓝牌不但注明了“门前三包”的责任单位、责任人、责任区域、举报电话,还详细说明了“门前三包”的具体内容。
“‘门前三包’制度在城市管理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河北省廊坊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志超介绍,结合城市管理工作特点,廊坊围绕停车秩序、店外摆放、违法建设、广告牌匾等影响城市容貌的重难点工作,在之前的工作基础上推行了新“门前三包”制度。去年下半年,相继在光明道、金光道、广阳道3条街道进行了试点,效果不错,今年计划在全市大规模推行。
从“原始粗放”执法到“现代精细”管理
广告牌匾整齐划一,自行车、电动车排放在非机动车停车区,汽车在规定区域内按同一方向停放……走在爱民东道网格管理区域的大街小巷,市容整洁、秩序井然。
“相比以往,现在城市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要求更精细了。”爱民东道网格长郝伟说,像商户门前停放非机动车,之前要求是“摆放整齐”,现在细化为“整齐地摆放到指定位置”;机动车的停放在不能占压盲道、便道的同时,还明确了要同一方向停放。
他又指着街头一排排广告牌匾说,过去有的牌匾与牌匾之间留有缝隙,牌匾的尺寸大小要求也不严格,现在按新“门前三包”制度提出的标准,牌匾与牌匾之间要尽量不留缝隙,牌匾的尺寸大小也精确到了厘米。
新“门前三包”制度还将原来的责任区范围,由市区主要街道延伸到背街里巷。“最近,我们清理了万达广场后面的一条巷子,把一些胡乱堆放的‘僵尸自行车’、废弃的外卖小推车全清理掉了,路好走了,居民都很满意。”郝伟说。
高层次、高标准的管理要求,让执法队员也转变执法理念,摒弃了原始粗放式执法方式,向“现代精细”转变。在工作中,坚持文明执法的同时,更加注重程序和规范,执法记录仪的大量配备确保执法过程全记录,取证不再困难,让执法队员能更认真对待每个执法细节。
从一家“单打独斗”到各方“共管共治”
在廊坊市区南部的廊霸线杨税务段公路,道路宽阔畅通,道路两旁的便道整洁,汽车有序停放在新划的停车位里。
图为执法对于向商户宣讲廊坊市新“门前三包”制度。 郑文辉 摄
“以前这段公路可不是这样。”同行的安次区工业园区网格长吕连兵说,这里是杨税务大集所在地,常年聚集大量无证照流动商贩,周边环境脏乱差,市民出行不便,严重影响城市容貌环境。“我们曾经多次尝试清理,均无功而返。”
2018年4月,廊坊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与当地政府协商,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由乡政府协调另建新的集贸市场,再配合几次集中专项行动,杨税务大集成功搬迁。“如果只靠我们一方的力量,这个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吕连兵感慨地说。
新“门前三包”制度摒弃“单打独斗”,实行各方“共管共治”。廊坊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一方面积极与属地政府、街道社区进行沟通联系,逐步完善市级为主导、区级为主体、街道社区为基础,条块结合、协调联动、一体运作的管理网格,实现管理效能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明确街道、社区及沿街单位承担“门前三包”的责任和义务,并调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管理作用,努力增强城市管理的社会效益。
“城市管理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难免让违法者钻了空子。”吕连兵说,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弥补了执法力量不足的问题,提高了管理效率,并彻底告别了突击式、运动式执法,形成了多方共赢的常态化管理局面。
从“数字城管”系统到“智慧城管”平台
2月26日8时30分,城管执法队员刘强在巡查过程中,通过手机接到一条信息,他管理的区域内,有一商户在门外乱丢杂物。随即,刘强按照信息提示位置赶到现场处理。
在数字化城市管理办公室工作大厅,“门前三包”智慧管理平台派遣员荣艳,于8时53分收到了刘强问题处置完毕的信息,并附有用手机发回的整治后的图片。随即,她轻点鼠标完成这个问题的核查、归档工作。
新“门前三包”制度实施以来,廊坊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大力推进“智慧城管”建设。他们依托原有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立了“门前三包”智慧管理平台。“我们已经完成对广阳道、金光道及光明西道‘门前三包’信息数据的采集,管理对象档案信息数据库初步建立。”廊坊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办公室综合科工作人员吴昊霖说。
“‘智慧城管’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光明西道网格长石良说,他利用手持终端的实时监测功能,还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街面各种情况,为提前发现问题、提前部署争取时间,同时能随时掌握执法人员的执法动态、在岗情况,为日常的奖惩考核提供有力支撑。
“城市管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性工程,必须要有市民的支持和参与,要有政府、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张志超介绍,在城市管理要求更加精细的今天,新“门前三包”制度能有效地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并助推城市管理朝着更加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