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万投资电影全泡汤,为何他们总成炮灰?
前言:每到热门档期,扎堆的影片便如期而至,其背后的投资方也开始摩拳擦掌。以今年春节档为例,虽然以往的老牌影视巨头如万达、华谊、博纳、光线等都没有作为今年头部影片的主投资方,但除了华谊缺席之外,各大公司都作为一部或多部爆款影片的联合出品或发行方,暂时退居二线。不仅如此,以阿里、腾讯、爱奇艺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也开始入局。在这样的形势下,各投资公司的生存环境究竟如何?又为我们透露出什么样的市场规律呢?
一家小公司的无奈:投资5000万全泡汤了
“这两年电影票房一直增加,也看到一些同行投资电影赚了钱,确实没有忍住诱惑在当地投资了几部电影。但前前后后搭进去5000多万,电影没有一部票房超过500万……”
据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板介绍,他两年前成立了一家规模不大的影视公司,共投资了3部电影,但至今没有回本。其实这也是目前很多小公司面临的窘境,票房较高的影片背后,大部分都是头部公司在主控。
头部公司占领市场成为规律?
从今年春节档的表现便可以发现,无论是传统民营公司还是互联网新贵,票房和口碑排名靠前的热门电影身后,的确多为熟悉的面孔。
艾维电影记者从多位业内人士口中了解到,头部公司占领较大市场份额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市场规律,这也体现出了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今年春节档8部影片共有100多家公司参与投资或宣发工作,在这些公司中,多数中小公司投资份额较低,很难从一部影片中获取较大收益。
如《流浪地球》的中青新影、嘲风、北京睿博星辰、自由酷鲸、浙江星河、北京世纪伙伴;《疯狂的外星人》的正夫君泽、东台麦和映画文化、无锡宝唐、西藏筋斗云;《飞驰人生》中的果麦、天津磨铁、天津水月;《新喜剧之王》中的蓝色星空、全星时代、蒙查查……
这些陌生的面孔都是首次出现在春节档之中,更有不少是首次参与影视投资。
在数以万计的影视投资公司中,可以说绝大部分都是中小量级的,并且每年还有不少新鲜的血液注入。
在市场竞争机制下,市占率较高的头部公司没有破坏“游戏规则”,这恰恰体现出它们在资源、投资眼光、把控力等方面的优势地位,我们认为这将作为一种正常的市场规律长期保持下去。
头部公司优势何在?
影视投资作为一项风险极大的项目,需要投资者的眼光和实力,这其中就包括对电影前期团队和内容的了解,以及自身在行业中的地位。而这些,正是拉开头部公司与小体量公司之间差距的原因。
1、丰富的行业资源
无论是万达、博纳、华谊等老牌民营影视巨头,还是阿里、腾讯、爱奇艺等近年来的互联网巨头,它们能在热门档期或热门影片中占据一席之地,首先靠的便是在行业内丰富的资源。这包括了公司自身团队的人才资源和外部的利益关系网等优势。
2、独到的投资眼光
每年有无数的电影剧本等待被资本青睐,拍摄制作并在院线上映的影片数量本就有限,能获得高票房甚至成为爆款的更是少之又少。
凭借在行业内多年或参与过多项重大投资项目的经验,体量和影响力较大的公司往往在选择一部影片时具有更加独到的眼光,正所谓见多识广。大多体量较小的公司很难甄别出有潜力的电影项目。
3、承担风险的能力
一部爆款影片背后,往往还隐藏着无数“一日游”或夭折的影片项目,在这方面,大公司有承担风险的实力,即便投资100部电影仅获利20部,也是有能力继续走下去的。
如2008年上映的《功夫之王》由成龙和李连杰两大功夫巨星主演,虽然电影卖点十足,但口碑反响平平。据了解这部电影制作成本花费5亿,还不包括后期的宣发费用在内,最终全球票房为8.8亿元,未能收回成本,其背后正是华谊兄弟;
2017年上映的《封神传奇》,虽集结了范冰冰、梁家辉等众多明星,号称投资5个亿,但最终票房2.84亿。该影片背后也有博纳、爱奇艺、阿里巴巴等参与投资。
对于小公司而言,首先是冒险的资本不足,即便看中了一部有潜力的影片,可能会因为无法保证就错失成为爆款的机会,毕竟公司会以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来进行判断;同时,目前影片投资依然向头部公司或有能力的大公司集中,投资股本商量好之后,溢价严重,小公司很难有机会参与其中。
小公司生存现状与出路在何方?
在这样的背景下,体量较小且没有代表作品的影视投资公司面临的生存和收益空间势必会变得越来越逼仄。
即便是能参与春节档或是热门档期内高票房电影中的,也并不一定意味着躺赢。有多部爆款傍身的北京文化,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尚且如坐“过山车”,更不用提其他参与份额较低的无名小卒。
有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的影视公司数量就已达到1.2万家,仅在北京,注册资金3万到500万的影视公司至少有1000多家。
而每年能在影院上映的电影数量有限,票房收益也参差不齐。以2018年为例,全年总票房达到609.76亿元,电影生产总数为1082部,票房过亿的影片有82部,但却占了总票房的84%。可以想见,有多少电影和背后的投资方沦为炮灰,尤其是小公司。
那么,这些小公司就真的只能坐以待毙吗?其实不然,对于大部分小公司而言,生存和发展虽然变得愈加困难,但也并非没有出路。
首先,小公司之所以站不住脚,是因为缺少拿得出手的代表作品。但公司入行不久、影响力不够,还不能好高骛远,为了追求电影大投入和大制作倾尽所有进行豪赌,而是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沉淀,一步一个脚印。
小公司可以往“小而美”的方向发展,这里并不是指市场小,而是专注于某一领域内的发展,先从公司擅长的影片项目做起,努力挖掘影视投资中的蓝海,并靠着创新和个性化形成优势。
当然,在“内容为王”的今天,最重要的还是尽量保证电影的质量,打造精品内容,赢得市场。近年来不乏一些投资成本较低的口碑佳片,甚至包括了一些小众题材的影片,如去年的《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快把我哥带走》等小成本影片。
更为重要的是,好的口碑会带来良好的长尾效应,甚至在中后期完成逆袭,《流浪地球》《红海行动》《无双》以及动画片《大圣归来》等影片,都是因为口碑发酵而获得排片和票房逆袭的典型例子。
小公司只要找准市场定位,努力经营,日后成为“黑马”也不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