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天的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讲了这些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3月3日及4日,中国政府网分别发布了视频《政府工作报告起草背后》上下两集,国务院研究室(以下简称“国研室”)几位起草组成员围坐一圈,回顾了数个背后的故事。
刘应杰介绍,到3月5日,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之前,一直在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不断的修改。
他的同事、国研室综合一司司长孙国君接过话,“基本年年都如此。”国研室国际司司长宋立说,春节期间加班最多的应该是总理。国研室宏观司司长肖炎舜随后补充道,总理要带着大家一块改的。
《政府工作报告》要改多少遍呢?
“数不出来。”大家异口同声、纷纷摇头。
孙国君介绍,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有些重要的节点,比如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国务院全体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最后再报人大。实际上,即便我们把报告发出去征求意见之后,也不是中间我们等着意见回来,这个过程中也是不断地改。
刘应杰接着介绍道,每年,总理都对报告的语言风格有很高的要求,尽量用老百姓他们的话来说明问题。
孙国君举例说,前边说的个税“起征点”,它本身就不是个专业语言,但是你这个语言大家肯定听得懂。你要是从准确的政策上,它不是这样的讲法,你要想办法把语言转化成通俗语言,我们压力很大,转换不好,别人就会攻击我们,说你们这个不懂专业。
说到这里,孙和同事们都笑了。
宋立继续举例,去年的这个“起征点”,在财政圈它叫免征额,还有那个流量“漫游费”,也是去年起草组生造出来的,它不叫“漫游费”,它是全国流量、本地流量,但是老百姓不好听,“漫游费”就很生动。
刘应杰说,广大网民的建议,现在汇编出来,我们看到的已经有三本了。这些都是全国上下、各方面网民的关切,一条条加以梳理,都会通过政府工作报告加以回应。孙国君指出,网友的意见里面,至少从我们现在汇集的这十几万条意见里面,排在第一位的还是办事难,占了百分之十几。
“总理有句话叫,人民群众的事儿,再小也是大事儿。”宋立说。
国研室信息司副司长马志刚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实际上对社会上反映的一些问题,是不回避的。肖炎舜相信,“群众的感受是贴切的,是真实的,但是呢,政府的努力也是真心的。”
谈到《政府工作报告》内容上的取舍时,马志刚举了个例子:有的部门就是为了一个字,反复地商榷,这个部门说我就加这一个字。但是我们要比较,这个字加进去,是不是有更好的选择,所以这个都是反复斟酌的。我们怎样去把最重要的、最急迫的、和老百姓利益最直接相关的东西放进去。
“如果一个政策写进去,老百姓没有感受到的话,是不写的。”肖炎舜补充道。
起草过程中存在争论吗?
在国研室信息司副司长刘武通看来,稿子的讨论,确实需要有辩论,这个事情就是真理越辩越明。按理说是要反复地讨论、争论,然后达成一致,才是最彻底的一致,执行起来的力度才会更大。
近日,2018《政府工作报告》“成绩单”出炉。央视新闻客户端3月3日的报道介绍,最新数据显示,国内生产总值、城镇新增就业、减税降费等36项重要指标,均在过去一年如期落实。
例如,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承诺了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的目标,实际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城镇失业率更是控制在4.8%到5.1%,低于指标任务5.5%。一直被百姓诟病的移动网络流量资费过高的问题,也在2018年得到有效解决,年末全国移动网络流量平均资费较上年末下降了63%,加倍完成了政府工作报告中降低30%的承诺。
在这两天公布的视频中,起草组成员也透露了新一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部分信息。
刘武通说,应该说是非常接地气,非常贴合实际的,比如说在这个医疗、教育、住房方面。
刘应杰透露,一件大事就是大规模的减费降税,这两年都实施了,推进力度都是比较大的。主要就是要激发企业的活力,为企业减轻负担,让企业轻装上阵。
孙国君介绍,科研人员的一些减负松绑的问题,可能我们下一步还要去推动,报告里也会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