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时代想避免频繁剁手?你可能得少看朋友圈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储蓄率降低、人们变得更爱花钱了。2018年,美国个人储蓄率在7%左右,远低于几十年前的水平。工资增长缓慢、住房医疗等成本的增加,让储蓄率降低,但社交媒体的兴起,低门槛信贷产品的涌现,为促进消费提供了更多动力。
美国和加拿大的经济学研究者们从个人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储蓄率降低的原因。研究认为,一个人的消费行为比非消费行为更容易被看见;随着媒体格局的变化,消费现象也比以往更容易被展示出来,让人们更爱花钱了。
作为社会动物,人们在消费这件事上一直都有参照他人的习惯,过去可能更多是受邻居和身边朋友的影响,但在媒体环境变化的时代,网络真人秀、社交媒体KOL、朋友圈熟人等都会用他们展示的消费场景刺激你剁手。
流行在中国社交媒体上的种草一词,正是这种消费模仿的体现。出于对朋友圈熟人的信任,或对网红KOL营造的消费场景的认同与追随,人们更容易在社交媒体中引发对某件商品的购买兴趣。
社交媒体和数字设备对消费的影响,亦有数据证明。德勤在2016年发布的《跨越新数字化鸿沟:九国零售业数字化影响研究成果概要》一文中,探讨了科技设备如何影响店内购物行为。根据其研究成果,中国消费者的购物行为深受社交媒体的影响,36%的在线消费者使用社交媒体进行浏览/研究,50%的消费者在自己的个人网络上利用社交媒体进行购物确认。
与此同时,便捷移动支付以及崛起的消费信贷,也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与行为。
在中国,年轻人对信用卡、信贷产品的接受度和使用率越来越高,超前消费、分期付款等习惯提升了他们的消费额度。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发布的《2018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显示,截至2018年10月,中国消费金融规模达到8.45万亿元。这些期限通常不超过1年的信贷产品,主要用以购买日耗品、衣服、电子产品和支付房租,而使用人群主体是热衷于超前消费的年轻消费者。
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信用消费工具也更多以90后年轻用户为主。蚂蚁花呗发布的《2017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显示,在中国近1.7亿90后中,开通花呗的人数超过了4500万,相当于每4个90后中就有1个在使用花呗。在将花呗作为支付宝首选支付方式的人群中,90后的比例也是最高的,接近40%。
社交媒体上消费信息的轰炸以及信用消费的普及,让年轻人控制不住地剁手,这极大地降低了他们的储蓄率。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过度消费呢?
《华盛顿邮报》记者Christopher Ingraham的建议是,试着留意你的朋友何时比较节俭,比如他们正宅在家里,或一辆车用了15年。毕竟,社交媒体上展示的世界并非人们消费生活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