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改革任务两年就完成了,上海自贸区又马不停蹄忙上新任务
企业看中的是“放管服”改革带来的“自贸区速度”。其实,在为企业提高办事效率的同时,上海自贸区自己的办事效率更是惊人。
国务院在2017年3月印发了被称为“上海自贸区3.0版”的《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其中明确了98项重点改革任务,并提出“2020年”的时间节点。
最新消息显示,到2018年底,3.0版方案中明确的98项重点改革任务的96项已全部完成。也就是说,上海自贸区将原本要求三年完成的任务,在两年内就完成了98%。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光谷自贸研究院院长陈波在得知上海自贸区这样的任务完成速度后就表示,上海自贸区基本完成3.0版任务,这是在国家整个改革开放新局面下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并深度参与国际化的一个重大进展。
陈波表示,当前中国面临国际上的巨大不确定性,这就要求中国更坚持参与全球化甚至引领全球化。打铁还需自身硬,上海自贸区肩上的担子无疑更重了。他期待在上海自贸区能看到更多的体制机制创新,为国家整体对外开放进一步提升探索可行性路径。
2018年11月,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开幕式上,党中央、国务院对上海交托了三项重大任务,其中就包括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
具体来说,“鼓励和支持上海在推进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大胆创新探索,为全国积累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2月28日,在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领导小组组长应勇就强调,上海要在国家相关部委支持指导下,抓紧建设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努力把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上海自贸区新片区肩负着新任务与新定位,新片区要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区,实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进行差别化的探索,建设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这个定位为“特殊经济功能区”的新片区,必将为上海自贸区进一步发挥试验田作用、当好排头兵中的排头兵、先行者中的先行者提供新动力新引擎。
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经信委主任陈鸣波又透露了更多关于“新片区”的畅想。
陈鸣波表示,上海自贸区新片区要有新突破,要建立更加面向国际的制度型开放体系,能够吸引各类高端要素资源,在区域内高频率流动、高效率配置、高能级聚合,努力形成化学反应,推动深入融入全球化的高质量发展。要将新片区的“制度优势”充分转化为先进生产力的“功能优势”,这应是未来新片区建设的与众不同。
从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正式成立之初的28.78平方公里,到之后扩展为5个片区的120.72平方公里,再到如今的新片区。物理面积扩大的同时,更重要的体制机制的创新与突破。
5年过去,上海自贸区践行“不做盆景做苗圃”的精神,将改革成果推向全国,截至目前,包括负面清单、商事登记和证照分离等改革在内,累计有127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
当前,上海自贸区“三区一堡”建设全面推进,“三个联动”也取得新进展,“试验田”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全面落实2018版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背景下,上海自贸区两批54项扩大开放措施累计落地企业超过2800家,其中,在38个开放领域实现全国首创项目落地。特斯拉新能源整车项目、穆迪(中国)有限公司等项目的落地,实现新能源汽车、信用评级等开放领域零的突破。
2018年全年上海自贸区内新设外资企业近1300家,在自贸区新设企业数的占比由自贸区成立前的5.2%上升至目前的18.2%。2018年,上海自贸区实到外资额67.7亿美元,占上海市39.13%。
随着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的全面深化,目前平台用户超过6000家,服务企业数超过27万家,无纸化率达98%。
上海自贸区还推进集装箱设备交接单无纸化,保税区域货物进口整体通关时间缩减到海运2天、空运24小时以内,每年直接降低费用4亿元以上。
陆家嘴片区是上海自贸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联动的重要阵地。陆家嘴片区的金融资源配置核心功能正不断增强,全球资管生态圈在这里已经初具雏形。截至目前,已集聚9家全球规模排名前10的资管机构、14家外资独资资管公司,吸引全球51家国际知名金融机构,设立了69家资产管理机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99家。
上海自贸区持续深化金融开放创新步伐,出台扩大银行业、证券业、金融市场等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的25条意见。2018年,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2.55万亿元,占上海全市35.3%;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收支总额4826亿元,同比增长1.7倍。
在张江片区得到广泛应用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试点(MAH)范围目前已拓展至上海全市43家单位的68个品种。当前,上海自贸区正率先试点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并在全市复制推广。
作为“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 试点制度创新红利的受益人,2018年9月刚刚获得自主原研创新药呋喹替尼胶囊上市许可的和记黄埔医药公司副总裁吴振平说,“如果不是在上海自贸区张江片区,如果没有这项制度,中国第一个本土研发创新药不会这么快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