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版到2.0版,再到3.0版,上海自贸区一路“升级”经...
如果你是一名游戏玩家,你一定会对打怪升级这四个字含有特殊的深厚感情。在那条充满荆棘,遍布未知的道路上,每一次闯关夺隘,或者被老怪摁在地上痛揙,都是通向人生巅峰的宝贵财富。有一天,一朋友相告,他的新版消消乐终于打过了第270关,那一刻,我对打怪升级者的崇拜达到了顶峰。
不过,还有比他更牛的,比如自贸区。
周一的早高峰,上海迎来又一次拥堵。很多人坐在车上刷着手机,看到了这样一条消息:上海自贸区3.0版改革方案主要任务基本完成。
从1.0到2.0,再到3.0版,上海自贸区用五年的时间完成了一次华丽的三级跳,这就好比你从一名青铜战士,一路杀到了黄金圣斗士,回首看看这闯过的十二宫,每一步都令人心潮彭拜。
上海浦东
1.0版:新名词层出不穷
万事总是开头难。2013年7月3日,上海自贸区1.0版方案诞生了。
当天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方案提出,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上海自贸区既要积极探索政府经贸和投资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扩大服务业开放;又要防范各类风险,推动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使之成为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促进各地区共同发展。这有利于培育我国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构建与各国合作发展的新平台,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这是中国自贸试验的第一次初啼,也为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奠定了基础。
随后的一年,各种新奇的名词不断从上海自贸区飞出。负面清单、特别管理措施、准入前国民待遇、自由贸易账户,对这些名词,起先大家还很陌生,许多人偷偷地查百度搜索,生怕自己出洋相。如今,这些名词已经耳熟能详,稍懂一点经济的人都能张口就来。
自贸试验的第一年,这块良种初播的试验田,聚焦投资管理、贸易监管、金融开放、事中事后监管四大改革领域,催生出至少21项可复制、可推广的好收成,自贸试验区制度框架基本建立。
2.0版:被赋予更重担子
仅仅过了一年半的时间,2015年4月20日,国务院再次印发《进一步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上海自贸区正式升级为2.0版。
对比1.0版,人们发现,新《方案》又对上海自贸区建设提出了全新的改革任务。比如,探索建立采信第三方信用产品和服务的制度安排;配合国家有关部门试点建立与开放市场环境相匹配的产业预警体系,及时发布产业预警信息;探索实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多证联办或三证合一登记制度等。这些新任务表明上海之前的自贸试验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得到中央认可,因此被赋予了更重的担子。
自贸试验伊始,外界议论区内新设企业中资多、外资少。但进入第二年后,外企进入的步伐明显加快。在那些岁月里,中国第一家专业再保险经纪公司、第一家合资道路运输公司、第一家独资游艇设计公司、第一家独资国际船舶管理公司、第一家独资医疗机构相继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落地。
变化还总是发生在幽微之处。
每次船舶停靠在洋山港,马士基伊迪斯号货轮的船长巴赫都很开心,尤其是近年来,洋山海事局采取了一种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集约登轮检查制度,船舶靠岸检查时间缩短了数小时,巴赫和他的船员因此有更多时间专注于货物装卸。走遍世界各大港口的老船长,逢人就夸,这才是真正的变化!润物细无声。制度创新就像一场春雨,滋润着上海自贸试验区这片国家试验田。
2.0版方案实施后,上海自贸试验区投资管理制度,由正面清单和审批管理转向负面清单和备案管理;贸易管理制度逐步实现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不干预的国际公认标准规范;金融管理制度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利率市场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综合监管执法制度框架,从事前审批和主体监管转向事中事后监管和功能监管。一系列创新,缩小了我国现行制度与国际通行规则的差距,为我国加入更高标准的投资、贸易协定打下基础。
上海洋山深水港
3.0版:能力值再获提升
于是,当时间来到2017年的春天时,上海自贸区再次迈上新台阶。当年3月底,国务院正式印发《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这是上海自贸区设立以来,国家出台的第三个改革方案,被外界称为上海自贸改革的3.0版。
3.0版自贸区首次提出了改革系统集成的概念,并要求上海自贸区对标最高国际标准,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风险压力测试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区以及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三区一堡由此翻开了上海自贸区建设的新篇章。
与过去一样,这次上海自贸区的升级之路依然走得踏实稳健。一边建设风险压力测试区,一边上海率先跑出了自贸区速度:企业登记环节审批速度大幅提升60%以上,新设企业实现2天设立、4天开业,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实现带设计方案出让24个自然日办结,不带设计方案出让80个自然日办结,不动产登记从20多天缩减到5个自然日。许多企业在拿到证件后,惊呼实在太快了!
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方面,浦东证照分离改革形成完整体系,在全面实施国务院部署的第一批116项改革事项基础上,完成第二批47项改革任务,自主推进35项改革事项。自贸区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也基本建立,在上海率先实施一网通办,浦东新区327项涉企事项全部进入网上政务大厅,53%的事项实现不见面审批,47%的事项实现只跑一次,实际办理时间比法定时限压缩了85%。
作为企业走出去的桥头堡,更多的一带一路元素这些年出现在上海自贸区。2018年,自贸试验区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总额21亿元,同比增长3%。依托张江国家科学中心,上海自贸区与以色列、俄罗斯、新加坡等国联合建立跨国孵化器,促进科技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亚太示范电子口岸网络成员拓展到一带一路沿线11个经济体的19个口岸,海运物流可视化、空运物流可视化、电子原产地证数据交换等项目取得明显进展。如今,在外高桥,希腊、伊朗、斐济、捷克等9个进口商品国别馆投入运营,丰富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产品进入中国的渠道。
就在今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人们看到这样一条新闻:自贸改革3.0版方案明确的98项重点改革任务中的96项已全部完成,实现了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各项改革探索成效显著,总体达到预期目标。毫无疑问,上海自贸区通过打怪升级,能力值又一次提升。
3.0版之后,还会有4.0版吗?
尽管官方还没有正式提出自贸区4.0版方案,但市场上早已获悉,上海自贸区正在搞一件大事:设立新片区。
对自贸区新片区,海内外各界真的是翘首以待,脖子伸得老长了。上周,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这个世界最大的航运协会组织之一,时隔两年又一次把全球年会放在上海浦东举行。
让300多位航运界大佬们三年两次齐聚同一座城市,这在国际航运史上十分罕见。究其根源,对自贸区新片区的关切占据主导因素。怀揣一颗八卦心的嘉宾们,在会场上无比兴奋地探讨、预测上海自贸区新片区会建在哪里?又会推出哪些扩大开放的新政策?
全球市场千呼万唤,等着上海自贸区又一次前去冲关。新片区会是怎样一幅图景?目前,人们只能获得一些片段的认识,比如,比如新片区将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区,实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又比如,新片区将建设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等等,即使这样,市场神经已被撩动,兴奋程度似乎不亚于2013年自贸区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