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地方·招募|上海儿童户外活动设施初探
回到上海我就想到,为什么我们这里没有那么多选择?柏林政府部门的网站上明确表示这些户外玩耍设施是政府的责任所在,而在上海,越来越多的公园里都是收费设施和项目,从10元至30元一次,到甚至需要产生更多费用。每个公园的项目也都千篇一律,有的甚至设计得都有些恶趣味。
现在能带孩子游玩的公园设施大多缺乏想象力,千篇一律,设计也过于保守。由于户外游乐设施的匮乏,很多家长选择去室内收费场所。相对来说,出于对卫生问题的关注,选择室内设施在这方面显得更合理一些。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外有些城市在对户外设施的设定、管理、维护等方面都做得非常好。我们常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不能让花朵在温室里长大,户外的娱乐肯定是非常必要的。这些提供给孩子们在上课之余使用的游乐设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孩子对户外设施有一种亲近的天性,即便不是在一个适合玩耍的场合。换句话说,说孩子的想象力大大超过了他们对于安全性的考虑。
现在新建的小区都有儿童设施的配套,但通常只对楼盘业主开放,小区大门通常需要门禁进入。
爱思儿童公园
朋友家住海伦路,有一次到她家等她,看到对面就是一个公园,叫爱思儿童公园。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之前关闭了13年的海伦儿童公园。海伦儿童公园早在新中国建立初期,1955年的儿童节,就第一次对公众开放了,当时是上海最大的儿童公园,一度风靡沪上。爱思这个名字其实是得自爱思箱包集团的投资,之前我还想过是不是因为希望小朋友们爱思考的意思。
从公园的平面图可以看出,与其说是儿童公园,这里更像一个综合的休闲场所,园内有部分步道和绿化更适合成人。一共有两处给儿童玩耍的区域和设施,一处给小一点的小朋友玩,另一处需要有点胆量的是给大一点的小朋友玩的。
因为之前公园为市政建设地铁而停止开放了一段时间,这里也有和地铁息息相关的信息。地铁的箱涵暴露在这个公园里,有点格格不入,有意识的健康、阳光的涂鸦便出现在这些箱涵上。
根据电视新闻里的介绍,爱思儿童公园“曾设有幼儿活动区、儿童活动区和迷阵障碍区。1956年还增设了风车、转盘、秋千、滑梯等游戏设备。1960年代初,公园的迷阵障碍区增加了吊锁、沙坑等设备,最终形成了远近闻名的“勇敢者道路”,成为大批少年儿童节假日的必游之地。”
一般情况,我们这一代(80后)对小时候的记忆和那时候常去的公园分不开,小时候照片的拍摄场景也多半是在公园里。我小时候经常去的是鲁迅公园,当时都是爬墙进去的,因为公园收费,门票从几角到几块钱都有。但我却从来没有去过当时的海伦儿童公园,虽然相距不远。反思一下,不止小时候,现在长大了,读书了,工作了,平时的活动路线若不是家和公司两点一线那般简单,也不至于到跑遍整个上海的程度。
就像鲁迅公园和闸北公园对我的意义一样,对海伦儿童公园周围的居民来说,没有一家的小朋友不会来这里玩耍。朋友三皮(1987年生人,以下简称SP)年幼时也经常在这里玩耍,他现在还住在附近,也经常回忆起小时候在这里玩耍的场景。
我就顺势问了他几个问题,他也翻出小时候在公园的照片,这样的照片我们那时候几乎每个人都有。
(LQX=龙其心,SP=三皮)
LQX:照片上的你是几岁,大概在哪一年?
SP:大概两三岁,也就是90年前后。
LQX:那时候经常去海伦儿童公园吗?多久去一次?都是谁带你去的?有没有同年的玩伴?
SP:还挺经常的吧,两三天去一次。妈妈带我去的,玩伴可能有,但记不清了。
LQX:可以描述一下当时公园的规模和陈设么?在你的印象中,什么时候公园进行了改造?
SP:印象太模糊了,感觉公园挺大的(应该是因为我人小吧),改造好像是在我读小学的时候。
LQX:当时去的小朋友多么?
SP:多 ,很多。
LQX:海伦儿童公园是室外的公园,如果下雨了,你小时候会在哪里和同伴玩耍?
SP:下雨就不玩了呀 ,在家里。
LQX:你认为现在的儿童公园或者公园里的儿童游乐设施(不止爱思公园)和当时的儿童公园或者公园里的儿童游乐设施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觉得哪些比以前好,哪些是以前的更好?
SP:以前也就荡秋千吧,现在的设施相对丰富很多了,也说不上好和不好吧。总之安全第一,小朋友的快乐感还是很单纯的。
LQX:你觉得现在商场的那些室内儿童游乐设施是不是适合小朋友?为什么?
SP:可能适合某些小朋友,未必全部吧,还是因人而异。小朋友性格完全不一样,有限的设施和资源必然不可能适合所有人。
征集:来说说你知道的上海儿童户外活动场所吧!
请发送邮件到jacyyue@hotmail.com,告诉我你和儿童公园的故事,包含具体方位、名称、特点等信息,配图更佳哦:)
你的故事和我自己的故事将有可能汇编在一起,成为第12届上海双年展和澎湃新闻·市政厅共同发起的城市项目“你的地方”成果的一部分。
“你的地方”,是第12届上海双年展的城市项目之一,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澎湃新闻市政厅栏目共同发起。
我们邀请七位社科及人文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成为观察员,并招募艺术家及公众,以1939年初版、1947年第二版的《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为基底,对上海进行自主的调查,重新认识和表述那些与自身有关的地方,并发现和勾联起自我主体形成的线索,并增强人们对上海空间演变的不同脉络的理解。
第12届上海双年展城市项目
作为上海的城市名片与文化品牌,上海双年展始终致力于让当代艺术文化与蓬勃发展的上海城市发生积极的对话。上海双年展“城市项目”始于2012年,是上海双年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第12届上海双年展将携手上海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上海油罐艺术中心、补时、上生·新所、思南公馆、米盖尔·德·塞万提斯图书馆、澎湃·市政厅等合作伙伴,在城市各处设立展览馆、影院、实验室、发声场,出动历史考古队与地方行动者,为公众提供别样的观察生活视角,再次挖掘上海的人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