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是如何输给华为的?小米9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高手过招!
决定胜败的关键因素
往往就是最关键的一招半式。
小米9能否拯救小米?
小米9上市,帮助小米集团股票止住连续下跌,让关注小米的朋友们稍稍松了一口气。
小米9
虽然小米集团上市的时候被称之为“流血上市”,当时雷军大官人还在社交平台上强烈表达不满呢。
但是在小米集团上市半年多时间来看,从最高5300亿市值到现在2800亿,最大跌幅超过48%;而且从K线图来看,小米集团的股票依然处于下降通道之中。资本市场是否再次给小米信任呢?
摩登商业认为小米集团能否被资本市场(二级市场)认可,小米9的成败只会起到短期的作用,而长期的作用必将取决于小米的底层逻辑和第二曲线。
小米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呢?
“——专注、极致、口碑、快!”雷军总结的互联网思维确实在早起帮助小米大获成功,但无法支持小米未来的发展了。
为什么互联网思维无法支持小米未来的发展了呢?那么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下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什么?互联网的特点就是易复制和快速传播,那么应用于企业经营过程中最大的作用就是让企业的边际营销费用无限接近于零,考核指标就是“活跃用户”、“用户终生价值”。
小知识:
财务管理中的活跃用户是指进行消费并且推荐他人消费的用户,用户终生价值是用户年平均消费金额与用户年流失率之比。成熟期的互联网企业的价值计算方式就是活跃用户乘以用户终生价值再除以营销费用的平方。
小米集团的瓶颈是,该搞定的用户都搞定了,而且搞定用户的方式是高性价比的手机。高性价比=无利润或低利润。但是成熟期的小米集团的价值观变成了“股东利益最大化”,这其实与雷军在小米上市后“小米永远只做价格厚道温暖人心的产品”有冲突的。
小米的使命
就拿小米9来说,首款骁龙855处理器手机,各方面配置都还行,售价2999元起,说“价格厚道”还是说得过去的,但是和“温暖人心”就没有多大关系了。
第一,用3000或者3000以上价格购买手机的消费者关注的重点可能就不是看性价比了。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买性价比手机的人中多数集中在2000元以下甚至1000元以下;而买2000元甚至是2500元以上的手机,关注的重点就不是性能配置了,二是外观设计或者品牌,OPPO、VIVO及苹果的手机性价比一直都不高,但是女性用户就是喜欢买,她们认为发个微信打个电话完全够用了;而华为的主力购买人群是政商人群,买的是华为品牌,华为的性价比也不高,但是华为品牌代表的技术过硬、任正非是企业家精神代表、华为的经营管理是商业思想,而且国内比国外便宜。
第二,小米9主打游戏性能卖点,雷总可知道游戏发烧友是少数,购买手机的大部分人还是年轻人,年轻人用手机最重要的还是工作和生活。因为短暂迷茫而游戏的年轻人始终会醒悟找到自己合适的人生理想,这群人更要离开小米了。
第三,小米的定位就是“性价比手机”,这是根植在大多数用户心智当中了的;何况在智能手机领域,苹果才是领导者,搞旗舰机型未必有多大用。
华为只厉害一点点
华为是一个危机感非常强的公司,在3G向4G过渡的时候,华为就有一个洞见——“上游的通讯设备业务增长空间不大了,而消费者市场潜力巨大”。
华为手机
华为刚开始做消费者市场也没啥经验,好几年都没有啥起色。但是2011年,华为消费者业务在海南三亚开了一个会,被称之为华为消费者业务的“遵义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华为消费者业部门务提出了三个面向——面向高端,面向消费者,面向开放渠道。
华为是一个学习能力超强的公司,他们从苹果的成功中学到了“硬件是可以赚钱的”,同时定下了一个务实的目标“我们只要实实在在的利润”。
2018年,华为终端(手机占90%;笔记本、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产品占10%)的收入在过去8年增长了66倍,并且占华为整体收入的50%以上了,名副其实的成为了华为的第二曲线。
小米对比华为进行比较,就在于洞察力的深度上:小米学习看过发现了低端市场的巨大空白(产品导向),而华为学习到了即使是消费者市场硬件可以很赚钱(结果导向)。
一个产品驱动,一个结果驱动,造就了小米和华为不同的结果。所以,摩登商业认为小米9不是检验小米真理的唯一标准。
小米怎么办?
作为一个商业自媒体,如果不给出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恶意重伤者,一个不负责任的自媒体。所以在最后给小米一点不成熟的建议:
第一,保持价格厚道温软人心不变;
第二,利用流量的核心能力用“分型”的方式进入高频消费市场,例如餐饮、娱乐、酒旅、出行、教育培训、短租,这些服务市场消费频次极高、毛利润也极高;
第三,不要在没有优势第一曲线恋战,迅速找到第二曲线。
小伙伴们,你认为小米应该做价格在3000元以上的手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