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奋斗给老人带来了什么,为何农村的多数老人都晚景悲凉?
数据显示,2000至2019年二十年间,中国农村空巢老人比例由37.9%升到80.4%。2013年中国农村空巢老人人口已经超过1亿。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重,不具备劳动能力的老人数量快速走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面对着老无可养的尴尬境地。这其中“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最为严峻,根据统计局数据和我们的数据预测未来几年中国农村空巢老人数将增加到两亿多,占到老人总数的七成以上。
笔者在数据行业工作过程中,曾经接触到大量令人揪心的数据,看到了许多农村老人的悲凉晚景,让小编一度十分忧虑。本文将从这些数据的角度解析:为何农村的孤寡老人大都晚景悲凉。
如果按照我国通行的65岁以上的老人算作老年人的标准,那么截至2019年,我国农村所有的老人都出生于1954年以前,由于在1949年以后,我国经济社会进入稳定期,生育率一路提高,所以我们按照1950年出生的老年人为代表。
- 年轻时攒下的积蓄,这批老人生于1950年,他们的青春期是1960年到1970年,工作于1970年到2010年。他们那一代人年轻的时候,我国依旧是传统的“四世同堂”的养老模式,他们也都是在老家的宅子里端屎端尿把自己的父母送走的,他们也以为自己的晚年也将会是这样的。在这批老人的一生中,大多时间都在土地上耕作,所挣到的钱是十分有限的,一生没有太多的积蓄的他们,相信自己孩子会在自己老年时寸步不离,就像自己对自己的父母那样,在这样的价值观影响下,他们几乎把所有的积蓄都奉献给了家庭和孩子。所以,总体来说,农村老人没有太多积蓄支持自己度过晚年。
- 国家居民养老保险。来自于农村的这批老人,一生大都在农村,没有获得太多进城务工的机会,纵使有机会去务工,也不过是干了一两年就回到了老家,这使得他们并没有机会进入国营单位,在老年时,自然也就没有了企业发放的养老金。不过养老问题日益严峻,政府也开始推行居民养老保险,每个老年人都能获得每年1200元的补贴,数量虽然不多,但足以维护老年人每天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了。
- 子女分摊。这一代老人,大多都有好几个孩子,所以,在农村的普遍规矩,就是这几个子女,每家分摊一部分,加上老人自己那点小钱,基本上也够活下去的。
- 所以看起来,老年人的最基本的生活是有保障的,就算子女不孝顺,也有国家的政策在支持着。但是,实际上呢,那个老年人不生病?任何一个60岁以上的老人,高血压得长期吃降压药,高血糖要长期吃降糖药,脑梗塞、感冒发烧、摔倒骨折,随便一个疾病,足以把自己所有的积蓄败光,让子女也充满负担。
所以很多稍微有点劳动能力的老年人,都会选择再去找一份能挣点钱的工作,再干几年,不需要养老金,只要工资,例如保安、清洁工等工作。只求每个月能有一点稳定的收入,不在为了吃饭而发愁,但是这样拥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老年人已经干不动了,那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没有子女、没有积蓄,只留下悲凉
从数据上显示,大多数老年人的子女都去了很远的地方务工。不在身边,这也是导致老年人晚年悲凉的最主要因素。但这也并不是年轻人的错,年轻人是为了家庭更好的生活而出去奋斗的,如果不出去务工,在家里是挣不到一分钱的。
年轻人出去务工,很难把父母带在自己的身边,一是老年人不愿意接受新环境,而是,年轻人也不愿意这么做,每天早出晚归,都在公司上班,根本腾不出来时间和精力去照顾老年人。所以最后,老年人只能回到老家,选择孤老终生。
缺乏了精神上的关怀,一些有心的子女都会尽力给父母更多的物质补偿。逢年过节,都会给父母邮寄一大堆的吃的喝的,市场也会给父母寄去一些钱。这群老人的晚年相比于同龄人已经是幸福很多了,因为不是所有子女都会这么孝顺。
很多年轻子女之间相互推诿,都不愿意承担养老的责任,这个风气在农村也是越来越严重了。平时还好,老人没病的时候,一家拿出来一二百还是可以的,但是等到老人真的有病的时候呢?三五百都不愿意拿出来,很多老年人,根本就不敢生病,一旦生病,子女之间相互推诿,一大家子瞬间就分崩离析。
我们社会的今天,离不开老年人的奉献,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养老问题一定会被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