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获知什么不是废墟,恰恰表明我们正生活在废墟之中”
《三城记》
张柠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年1月
这本小说以一位总是打不定主意、陷入犹豫彷徨的知识青年顾明笛为主角,以他在上海、北京和广州这三个城市谋求生计、寻找自我的经历为线索,将平凡青年的精神生活具体入微地呈现于纸面。小说的难得之处在于,在写作知识青年以及其同侪的疑惑和困难时,作者没有停留在“专业的”沙龙和讨论的概念,而是化入了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比如说,其中涉及到主角在媒体工作与学院读博的章节,都明显有着二十一世纪初的时代印记,而他在周游过程中相知相识的交心朋友,也似乎形成了一个充满温情的精神乌托邦。
顾明笛从一个城市游历到另一个城市——不再是《平凡的世界》里那个由乡村走向城市的“草根青年”,他总是在学院与江湖之中摇摆不定:开始由高校走出,后来又为了读博回到高校,最后再次走出。这样的反反复复,也使得小说里的学院以及学院知识不再是孤绝的、自成一体的,而与社会和时代千丝万缕地沟通联结起来。在阅读小说时,你可能会不由得联想:像顾明笛这样一个充满冲突的人,又何尝不是我们这个时代许多青年的写照呢?
《T.S.艾略特传:不完美的一生》
[英]林德尔·戈登 著 许小凡 译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年1月
T.S.艾略特被称为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荒原》也被誉为经典诗作。在写作这本传记之前,作者林德尔·戈登曾著有《早年艾略特》与《艾略特的新生》,他在这两本书的基础之上加入大量新材料,写作出了这本艾略特的全传。1888年9月,T.S.艾略特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圣路易斯,艾略特家族的许多伟人都堪称楷模,他的爷爷从哈佛神学院毕业,募资协助成立了圣路易斯科学学院与华盛顿大学。终其一生,艾略特都感受着诗性冲动与家族理想之间的冲突。他没有按照家族期待走上职业道路——回到哈佛完成博士论文,而是待在伦敦,选择与文学艺术为伴,他的父亲在去世前甚至认为这个小儿子毁了自己的人生。
艾略特对自己的期许是成为“通过强烈的个人经验传达普遍真理的那一类特殊诗人”。由于注意到了艾略特的人生经验与作品之间的关系,《T.S.艾略特传:不完美的一生》重现了艾略特与他同时代的文学人物间的情谊:早年间庞德是艾略特的赞助人,也关心艾略特的物质生活,并让艾略特愈发相信应该抛弃在他们看来十分浅薄的美国文学;艾略特与伍尔夫的性格有着明显对不同,她甚至在日记里哀叹他要来访,但是他们同样关注着寻常生活中的隐秘部分。此外,这本传记也着重将艾略特诗作的意义以更为朴素的方式揭开,比如《荒原》向人们展示了一种在消逝之前无法确定的灵魂的景观,“无法获知什么不是废墟,恰恰表明我们正生活在废墟之中。”
《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
[美]本·布拉特 著 杜森 译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年12月
一般来说,作家的用词习惯可以透露其个人的写作风格。《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一书就以大数据为工具统计了作家的词频,试图以此重新发现我们熟悉的那些著名作家的个人风格。一个例子是,作者本·布拉特以使用副词的频率为对比项,用软件统计了部分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得出了一个重要发现:正如许多作家一再强调的那样,一位作家使用的副词(-ly)频率越低,其所写的作品就越有可能成为经典。
海明威的经典之作正是那些副词使用得最少的作品,比如《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对于福克纳来说,最为经典的作品也同样是副词使用最少的,比如《喧哗与骚动》《八月之光》和《我弥留之际》。这一结论在其他作家身上竟然也得到了印证,菲茨杰拉德和狄更斯最为著名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双城记》都分别是使用副词最少的。除了副词以外,作者还统计了经典文学作品中最能揭示作者性别差异的词汇,比如“首领”“公民的”“绝对地”等词更容易出现男性作家的作品里,而“枕头”“蕾丝”“卷发”等词更可能出现在女性作家的描写里。
与暧昧复杂的文学批评不同,统计学的数字是板上钉钉的,然而这样的结果也并非没有反例。比如,劳伦斯的经典著作《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与《恋爱中的女人》的副词词频远高于其他作品,而且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也是使用副词很多的经典之作,足以挑战“副词越少作品越经典”的结论。所以,这一类统计的意义是什么?对于词频的统计是否会帮助人们认识文学作品,或者挑战已有的文学批评模式呢?或许,统计工具只是统计工具而已,更重要的还是接下来的文学分析。
《人行道王国》
[美]米切尔·邓奈尔 著 [美]奥维·卡特 摄影 马景超 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年3月
这本书关注的是在纽约街头谋生的边缘群体。他们在街上摆摊、睡觉、捡垃圾,游走在法律边缘,看似制造了混乱和威胁。本书作者、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米切尔通过长达5年的参与式观察,解释了人行道生活的社会结构和日常互动的逻辑。他提出,在街头谋生的人借由在人行道上创造性地寻求生存空间,维系着人行道的秩序和安全;他们也得以“诚实谋生”,扭转自己的人生。而这一发现,与大多数人心里街头小商贩总与脏乱差挂钩的偏见的对比,也会引导我们反思城市治理的局限。邓奈尔认为,这些街头工作者是为街区生产秩序、创造价值的人。
《人行道王国》一书可以被视为一本社会学入门读物,因为它不仅向读者示范了如何进行社会学研究,还揭示了社会学到底有什么用,即社会学可以如何改变人们从不怀疑的常识。此书在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大学等高校的课程中都属于延伸教材,在中国似乎也有适用的空间。《人行道王国》是华东师大出版社“薄荷实验”文丛之一,这一系列此前推出过《喂养中国小皇帝》《香港重庆大厦》《美丽的标价》等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必然帝国:奴役、自由与新世界的骗局》
[美]格雷格·格兰丁 著 陈晓霜 叶宪允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年11月
这本书记录了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1804年,正当奴隶制在北美大地向南方拓展,并向西部推进之时,在南太平洋的一艘航船上,奴隶头目莫瑞控制了船主,与他共同欺骗了正好航行经过此地的亚玛撒·德拉诺。德拉诺是美国的第一代公民,以捕猎太平洋海豹的血腥事业为生。通过回顾和记述这一历史事件,《必然帝国:奴役、自由与新世界的骗局》一书反映了19世纪早期新世界的民族、经济、思想和信仰之间的冲突,更揭示了一种范围更广的奴隶制的谎言,即奴隶之所以可以被视为财产,是因为他们是没有自我的。很明显,船上的西非人假装忠诚而愚蠢,实际上他们非常善于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来达到目的。
在历史人物德拉诺的回忆录中,他以现在已经废弃的水手术语“马市”来描写海水力量巨大、足以掀翻船只,这个比喻也正好可以用来形容这艘在各种历史潮流——诸如自由贸易、奴隶制与美国扩张——冲击之下的轮船。在更早以前,这起历史事件曾启发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写作了《班尼托·西兰诺》,小说以这艘幽灵般的轮船作为故事背景,曾于1955年连载在《普特南月刊》上。在完成小说不久之后,梅尔维尔就崩溃了,美国内战也爆发了。此书作者格雷格·格兰丁是纽约大学的一位历史系教授,也是普利策奖与美国国家图书奖入围者。
《购物凶猛:20世纪中国消费史》
孙骁骥 著东方出版社 2019年2月
孙骁骥在《购物凶猛》一书的后记中写道,消费者们通过购买来确认自己的身份和阶层,“你买什么,就是什么”几乎成为了消费主义时代的真理。在现在流行的购物分享APP中,这一点尤为显著;在这些APP的社交分享页面中,年轻人们有意无意地透露自己拥有的名牌LOGO,比如说,将一杯星巴克咖啡放置于卡地亚手表旁边,角落是一只LV包包。因为LOGO众多,观看者甚至不知道分享者想要显露的是哪一个商品,而只能朦胧地了解,分享者的身份与阶层可能等同于星巴克、卡地亚加上LV。
这本书紧扣“消费”这一线索,讲述了20世纪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诸多变化,从晚清广告的民族情怀到国货商品的黄金时代,经过革命语境的红色消费与计划经济,一直讲到全球主义浪潮下的中国工厂与中国制假,并重点揭示了购物和消费主义是如何改造了这个古老的国家,又是如何一次次重塑了消费者的集体面孔。毕竟消费不仅体现着人们的选择,更塑造着人们的身份。更重要的是,20世纪的某些消费现象——比如“反对洋货、支持国货”的号召——在今日陷入“华为还是苹果”论战的消费者看来也并不陌生,至于购买日货,在一些时刻,仍会被“提醒”是不爱国的行为。
《在日本:自由北海道》
毛丹青 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9年1月
“在日本”系列是由旅日作家毛丹青主编的一套日本本土文化现象丛书,之前已经由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铁道研究社》《岛国88元素》和《逆龄》等著作,《自由北海道》是这个系列的第六本书。和此系列的前几本书一样,这本书也定格于容易被忽略的日本人的生活细节。这些细节在《自由北海道》这一本中,则体现为“しんしんと”的落雪、高仓健常点的寿司、妹尾河童最爱的腌箩卜以及岩井俊二《情书》的场景……
毛丹青曾在2011年与一批年轻人合作创办了《知日》书系。他在上个月上海建投书局的一场活动上提到,那套书正好赶上了日系书流行的好运势,对于日本文化的纷繁万象,化繁为简才是最智慧的,因此就命名为了“知日”;至于眼下的“在日本”系列,毛丹青说,关键字是“在”,这套书的特点是每次成书前他都在当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因此“在日本”书系的最大特点并不是异国风情,而是那片土地上一期一会的人们。当然,这本北海道之书还是带有强烈的旅游指南特色,比如加入了铁路线路图,也专设了吃喝玩乐的栏目。
《彩虹尘埃:与那些蝴蝶相遇》
[英]彼得·马伦 著 罗心宇 译商务印书馆 2019年1月
有谁会不为美丽的蝴蝶动容呢?彼得·马伦就是一位蝴蝶的痴迷者,他五岁时抓住了第一只蝴蝶,并第一次感受到蝴蝶翅膀扇动时落在指尖如鳞片般的“彩虹尘埃”,他将这个发现蝴蝶之美的瞬间,称为“纳博科夫时刻”。之所以这么叫,不仅是因为小说家纳博科夫也以对蝴蝶的痴迷而著名,还在于纳博科夫可以将这个感受用语言准确地描绘出来。纳博科夫曾在一篇小说中写到,一个人在死前看到蝴蝶飞舞,感受到了极大的幸福,“暮色中眼状花纹的蝴蝶翅膀从四面盯着他看。一阵强烈的幸福感像座大山一般朝他压来,他明白情况不妙。”
《彩虹尘埃》一书主要围绕作者与英国蝴蝶的故事展开,同时也梳理了过去三百年里蝴蝶对自然学家、艺术家、小说和收藏家的影响:蝴蝶不仅影响了小说家纳博科夫,早在古代手稿中就留下了美丽的踪迹。这本书不仅能让读者感受到蝴蝶的魅力,带给人以快乐、希望和理想,也会让人们体会到保护自然而不得的沮丧情绪。这本书属于商务印书馆的“自然文库”系列,这套书还包含《看不见的森林》《醉酒的植物学家》等作品。关于蝴蝶的书,值得一提的还有2014年中国文联出版社推出的台湾作家吴明益的《迷蝶志》——与《彩虹尘埃》不同,《迷蝶志》是一本以蝴蝶为对象的散文集。
(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