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规则“优待” 公募备战热情高
新基金募集进展料提速
本报记者 黄淑慧
3月2日,科创板主要制度规则正式发布,一段时间以来,公募基金行业已从产品、投资等多个维度积极准备。多家公募基金公司合计上报数十只“科创板基金”募集申请,其中含有多只3年封闭运作灵活配置混合型基金。考虑到相关企业已可以启动科创板发行上市申请,上述基金的进展节奏预计也将提速。科创板投资作为一个全新课题也摆在基金经理们的面前,基金人士表示,未来科创板部分企业盈利预期未明朗,加上从严执行退市规定,因此对标的甄选和定价能力的要求大幅提高,基金公司需做好相应准备。
公募将成重要力量
科创板将实行投资者适当性制度,设置了50万资产和2年证券交易经验的门槛。上交所在答记者问中表示,现有A股市场符合条件的个人投资者约300万人,加上机构投资者,交易占比超过70%,总体上看,兼顾了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和科创板市场的流动性。实施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并不是将不符合要求的投资者拦在科创板大门之外,不符合投资者适当性要求的中小投资者可以通过公募基金等产品参与科创板。下一步,上交所将积极推动基金公司发行一批主要投资科创板的公募基金产品。
从《科创板股票发行与承销实施办法》来看,公募等机构投资者在科创板“打新”中占据较大优势。根据规定,在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首次公开发行后总股本不超过4亿股的,网下初始发行比例不低于本次公开发行股票数量的70%;超过4亿股或者发行人尚未盈利的,网下初始发行比例不低于80%;并且,应当安排不低于本次网下发行股票数量的50%优先向公募产品(包括为满足不符合科创板投资者适当性要求的投资者投资需求而设立的公募产品)、社保基金、养老金、企业年金基金和保险资金配售。
与此同时,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可以向战略投资者配售。安排向战略投资者配售股票的,应当扣除向战略投资者配售部分后确定网下网上发行比例。根据《科创板股票发行与承销实施办法》,“依法设立并符合特定投资目的的证券投资基金等主体”可以参与战略配售。
从目前公布的进度看,第一批“科创板基金”已在路上。证监会网站显示,截至3月1日,自2月下旬起,一批将投资目标瞄准科创板的基金募集申请已被接受,其中包括富国、鹏华、易方达、广发、华安、招商、华夏、南方8家基金公司于2月27日和2月28日上报的8只科创板3年封闭运作灵活配置混合型基金,也包括一批基金公司上报的20余只含有“科技创新”、“前沿科创”等字样的普通灵活配置型基金。
据公募业内人士透露,上述8只科创板3年封闭运作灵活配置型基金,将可以参与科创板股票的战略配售,也可以参与科创板二级市场投资。3年封闭期的设置也正是考虑到了“战略投资者应当承诺获得配售的股票持有期限不少于12个月”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科创板3年封闭运作基金,上交所在答记者问中也明确,前期发行的6只战略配售基金也可以参与科创板股票的战略配售。
根据《科创板股票发行与承销实施办法》第十六条规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数量在1亿股以上的,战略投资者获得配售的股票总量原则上不得超过本次公开发行股票数量的30%,超过的应当在发行方案中充分说明理由。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数量不足1亿股的,战略投资者获得配售的股票总量不得超过本次公开发行股票数量的20%。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投资人士表示,公募的科创板“打新”中签率,理论上会比之前提高数倍。他也对该类基金未来的募集效果持乐观态度。此外,业内人士分析,考虑到科创板相关配套规则发布后,企业将正式启动发行上市申请,而参与战略配售的基金需要在企业发行前尽快完成募集,因此上述基金的后续进展节奏也将提速。
业内人士表示,其余20余只含有“科技创新”字样的普通灵活配置型基金,亦会把科创板投资作为重要的投资范畴。上交所在答记者问中明确,经向监管机构了解,现有可投资A股的公募基金均可投资科创板股票。不过,也有基金业内人士表示,老基金要参与科创板投资可能还需要经过合同修改等流程。
未盈利企业估值难
对于参与科创板投资,整体看,公募基金业内持有较高热情。不过,由于科创板对上市标的设置的是以市值而非盈利为核心的门槛要求,这意味着现有的A股投资框架在很大程度上将不再适用,因此也对投资提出了新的要求。
汇丰晋信科技先锋基金经理陈平表示,新规允许现有的公募产品投资科创板,公募基金预计也都会把科创板公司纳入投资范围。科创板公司可能会给投资带来一些新的挑战,包括但不限于当期利润太少甚至为负、同股不同权等等。他同时预计科创板公司初期估值不会便宜,也给挑选科创板标的带来了一定难度。未来对科创板公司的投资依然会遵循现有的投资框架,仍然希望以合理的价格买到好行业里具有好格局的好公司。
前海开源基金投资副总监付海宁也认为,由于科创板的上市定价并没有上市市盈率指引,发行价格由参与申购的机构询价竞价撮合而成,并不一定会出现主板上市时连续涨停的现象。科创板实行注册制,在条件上放宽,允许一部分尚未盈利的公司上市,对于企业本身的资质、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需要更多深入的考察。从这个角度来说,机构投资人有天然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