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3.0版上海自贸区再出佳绩,基本建成“三区一堡”

看中国

2019-03-04 07:56

形成6个销售额千亿级产业和10个销售额百亿级产业;全面落实54项扩大开放措施累计落地企业超过2800家;新设企业实现2天设立、4天开业;发行马来西亚、俄罗斯、匈牙利等国的熊猫债2018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再次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2017年4月,国务院日前印发《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该方案被称为上海自贸区建设3.0版方案。与2013年的总体方案和2015年的深化方案比,3.0版方案确立了三区一堡的新目标:即建设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风险压力测试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

截至2018年,3.0版方案明确的98项重点改革任务中的96项已全部完成,实现了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各项改革探索成效显著,总体达到预期目标。

三区一堡建设全面推进

上海自贸区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新突破。

过去一年,上海自贸区对外开放加快推进,全面落实2018版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两批54项扩大开放措施累计落地企业超过2800家,其中,在38个开放领域实现全国首创项目落地;特斯拉新能源整车项目、穆迪(中国)有限公司等项目的落地,实现新能源汽车、信用评级等开放领域零的突破。

2018版负面清单实施以来,共新设外资项目601个,吸引合同外资42.3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24.9亿元,分别占新区72.5%、70%、76.9%,占全市20%、19%、34.4%。

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全面深化,平台用户超过6000家,服务企业数超过27万家,无纸化率达98%。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基本建立,覆盖保税区域所有符合条件的物流类企业,5家贸易型企业和1家加工型企业开展试点,并推广至区外5个出口加工区,参与企业达65家。

上海自贸区率先跑出自贸区速度,企业登记环节审批速度大幅提升60%以上,新设企业实现2天设立、4天开业;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实现带设计方案出让24个自然日办结,不带设计方案出让80个自然日办结;不动产登记从20多天缩减到5个自然日。

上海自贸区风险压力测试区建设稳步深化。

2018年,上海自贸区实施贸易便利化新规则,试点签发自动进口电子许可证,九成以上的非机电类自动进口许可证实现全程无纸化,机电类自动进口许可证办理时间压缩至8个小时;推进集装箱设备交接单无纸化,保税区域货物进口整体通关时间缩减到海运2天、空运24小时以内,每年直接降低费用4亿元以上。

上海自贸区创新跨境服务贸易管理模式,发布全国首张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启动上海自贸试验区服务贸易运行监测与促进体系建设项目,探索完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

在探索数字产品贸易监管模式方面,上海自贸区建立数字内容和产品资源库,形成与国际标准相接轨的数字版权确权、估价和交易流程服务功能。

上海自贸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区初步形成。

在上海自贸区,证照分离改革形成完整体系,在全面实施国务院部署的第一批116项改革事项基础上,全面完成第二批47项改革任务,自主推进35项改革任务,并出台行政审批告知承诺管理办法。

政府部门的事中事后全方位监管体系更加成熟,制定发布六个双综合监管实施办法,在浦东新区21个监管部门、108个行业实现全覆盖。

如今,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基本建立,上海自贸区在全市率先实施一网通办,浦东新区327项涉企事项已全部进入网上政务大厅,53%的事项实现不见面审批,47%的事项实现只跑一次,实际办理时间比法定时限压缩85%。

上海自贸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功能进一步凸显。

上海自贸区多层次的跨境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过去一年,浦东新区拓展自贸试验区境外投资服务平台一带一路专区功能,成立一带一路交流合作中心和中东海外分中心,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支持。2018年,自贸试验区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总额21亿元,同比增长3%。

同时,依托张江国家科学中心,上海自贸区与以色列、俄罗斯、新加坡等国联合建立跨国孵化器,促进科技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

可以看到,机制化的经贸合作网络初步形成,亚太示范电子口岸网络成员拓展到一带一路沿线11个经济体的19个口岸,海运物流可视化、空运物流可视化、电子原产地证数据交换等项目取得明显进展。

目前,共计希腊、伊朗、斐济、捷克等9个进口商品国别馆投入运营,进一步丰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产品进入中国的渠道。

跨境金融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上海自贸区加快与境外人民币离岸市场战略合作,发行马来西亚、俄罗斯、匈牙利等国的熊猫债,推动上海证券交易所与莫斯科交易所启动市场数据合作,为一带一路框架内的互联互通提供投融资支持。

三个联动取得新进展

2018年,上海自贸区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深入推进。

自由贸易账户继续拓围,新增跨境再保险结算功能,全市已有56家金融机构通过分账核算系统验收,累计开立13.6万个;覆盖到全市符合条件的四类企业,已有4000多家企业开立。

金融开放创新持续深化,出台扩大银行业、证券业、金融市场等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的25条意见。2018年,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2.55万亿元,占全市35.3%;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收支总额4826亿元,同比增长1.7倍。

功能性平台加快建设,上海保交所上线国际再保险平台,黄金国际板累计招募国际会员76家,成交金额4.9万亿元,我国第一个国际化期货品种原油期货上市交易,交易规模达全球第三。

金融综合监管模式进一步完善,成立上海金融法院,加强对跨境金融活动和跨行业、跨市场等复杂金融活动的监测和风险快速处置。2018年,上海在伦敦智库Z/Yen编制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中,排名上升到第5。

上海自贸区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持续提升。

跨境研发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张江跨境科创监管服务中心实现关检一体化,整体通关时间从原先的2-3天缩短为6-10小时;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试点(MAH)范围拓展至全市43家单位的68个品种参与,率先试点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并在全市复制推广。

国际化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初步形成,推动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国际运营(上海)试点平台、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上海服务平台等重要机构落地。中国(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启动运行,服务范围拓展到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大数据等8个领域,发明专利授权数近4000个。中国(上海)自贸区版权服务中心启动试运营,实现一般作品版权登记周期由30天缩短到10天,软件著作权登记由90天缩短到20天。

国际化创新创业基地的规模和影响力逐步扩大,上海自贸区设立3个海外人才工作站,发展9家离岸孵化器,引进海外创业项目135个,占全市的1/4,投资额近4亿元。

过去一年,上海自贸区与上海市和长三角地区改革发展的协同度进一步增强。

上海自贸区强化同全市的改革联动,推动自贸试验区改革成果及时在全市复制推广,其中146项证照分离改革在全市推广。

上海自贸区也主动对接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舟山3家仓库成为上海期货交易所指定交割仓库,长江经济带12个海关所有通关作业现场通过信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启运港退税试点范围已覆盖长江沿线13个主要港口,离境港扩大到外高桥港区和洋山保税港区等2个港口,带动洋山港水水中转比例近50%。

经济辐射带动效应显著

过去一年,上海自贸区的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经济质量能级加速提升。

2018年,上海自贸试验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965亿元,占新区48.2%,占全市14.3%;实现外贸进出口额1.46万亿元,占新区70.9%,占全市42.8%。

社会投资持续活跃,全年新设企业约7200户,累计新设企业5.88万户,试验区范围内累计共有企业8.85万户,占新区31.1%。外商投资稳步发展,全年新设外资企业近1300家,在自贸试验区新设企业数的占比由试验区成立前的5.2%上升至目前的18.2%。2018年,自贸试验区实到外资额67.7亿美元,占全市39.13%。

上海自贸区各片区发展新动能加快形成。

其中,保税片区2018年新认定10家跨国地区总部、27家营运总部、2家高成长型总部,累计各类总部企业250多家,实现营业收入增长8%,占保税区域经济总量50%以上,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形成。

陆家嘴片区已集聚9家全球规模排名前10的资管机构、14家外资独资资管公司,吸引全球51家国际知名金融机构,设立了69家资产管理机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99家。

张江片区集聚外资研发中心163家,高新技术企业近900家。

金桥片区工业产值经济密度达200亿元/平方公里,其中现代汽车、智能制造产业产值均占全市的1/4。

在上海自贸区,功能平台集聚效应明显。

专业贸易平台能级显著提升,在国际智能制造、医疗器械、酒类、钟表等专业贸易平台带动下,已形成6个销售额千亿级产业和10个销售额百亿级产业,其中,手表、药品、医疗器械进口额分别占全国的41.1%、28.9%、24.8%。

综合型功能平台初具规模,全球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与上海清算所合作推出多个商品掉期交易品种,大宗商品产业实现销售额超过1540亿元。

自贸试验区融资租赁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平台)正式成立,经营性租赁收取外币租金业务实现常态化运作。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入驻企业670家,区域文化产品进口值占全市近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