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绿皮书》:精妙至此,真相与电影无关|荔枝娱评

文化娱乐

2019-03-02 20:33

文/耷子

(作者耷子,“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影评人,执行制片,江苏省电影电视评论学会理事;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1936年,维克多•格林写出了第一版《黑人机动车驾驶员绿皮书》,书中汇集了美国纽约境内可以专门接待黑人顾客的酒店、餐馆等信息。这本书相当“实用”,逐渐扩大到了整个美国。格林的初衷是在那个种族隔离的时代尝试破冰。在绿皮书的序言中,格林说:“不久的将来,这本黑人旅行指南将不必出版,那就是我们在美国享有平等权利的时候。”

影片《绿皮书》登顶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几乎意味着格林终于盼来了“不久的将来”。一个世纪以来,好莱坞非裔电影人一直在为平权努力。当《黑豹》成为影史票房第九的电影,两位黑人导演在三年内(《为奴十二年》和《月光男孩》)两次将奥斯卡最佳影片收入囊中时,时代确实发生了变化,即便这种变化是缓慢而痛苦的。

绿皮书》以犀利而机智的眼光,正视了这种痛苦的变化过程,将时代背景设置在了1962年——绿皮书并没有消失,但种族间的隔膜正在慢慢消融。影片中,在上层社会享有盛誉的黑人钢琴家雪利,与意大利裔美国司机托尼经历了一段难忘的南方巡演之旅。这两个背景迥异的美国人不仅成为了朋友,而且成了反对种族主义的盟友。可怕的是,人物原型的家人竟然指出,在现实生活中,两人从来都不是好友,整部电影的故事基础就是一个谎言。



但是,无论两位主人公友谊的真相是什么,这部电影都出色地完成了它的使命——这既是一部探讨种族矛盾的讽刺喜剧,也是对种族主义恶劣影响的精妙剖析。影片的叙事视角如此有趣,情与理的辨析如此聪明,人物的性格如此充满魅力,你很难找出抗拒这部电影的理由。

对于一个观影经验丰富的人来说,绿皮书》极为工整流畅的剧本,就像是在好莱坞编剧工具书指导下写出来的工艺品,仿佛继承了《为戴茜小姐开车》《触不可及》等“黑白配”经典电影的衣钵。但仔细想来会发现,《绿皮书》的人物阶层设置十分新颖巧妙——黑人是拥有财富和地位的雇主,粗鄙的白人是被雇佣者,两人并未刻意地相互疗救,而是通过经历一系列的风波去发现自我。黑人钢琴家的困境,并非黑人遭遇歧视这一浅层问题,而是作为被上层社会承认的艺术家,走下舞台的他既融入不到真正的白人圈层,又被黑人群体拒绝和排斥,“非黑非白”的身份迷失,才是肤色带来的终极困扰。尤其值得深思的是,这种将人卡在“夹缝”中的惯性偏见,在影片之外也并未消散——导演彼得·法雷利是白人,无论他的本意是多么善良,只是因为他不是黑人,《绿皮书》亦遭遇了部分非裔群体的抨击。



抛开沉重的议题,绿皮书》让人爽心悦目,终归还是因为它是一部手段高明的喜剧。影片并未将包袱刻意安排在叙事过程中,而是依靠两个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演员的强大魅力,逐渐堆积起喜剧效果。白人司机带领黑人艺术家感受“民间生活”,一块肯德基炸鸡与钢琴家修长而尴尬的手指,爆出了一个“真香”的笑点;白人司机为了借一架干净的施坦威钢琴而拿出看家本领,那一气呵成的镜头切换,让我们知道为何此片能获得最佳剪辑提名。影片的节奏掌控精确,每一个笑点与泪点都恰到好处,令人宁愿在编剧的算计中安心地享受。

绿皮书》两位男主角的精湛演技,将本就90分的剧本提升到了更高境界。扮演白人司机的维格·莫特森,上次获得奥斯卡提名的角色是《巨塔杀机》里骇人的俄罗斯杀手,而这一次,他急速增肥更改口音,变成了意大利裔美国直男,那种混迹于底层的江湖气息和正义感,都让角色真实可信。扮演钢琴家的马赫沙拉·阿里,三年之内拿下了第二个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上次是《月光男孩》),阿里最大的演技竞争力在于,他罕见地将一个非裔男性角色演绎出了不容置疑的尊严感,同时又将艺术家的浪漫气质、内心的脆弱与恐惧诠释得十分细腻,其未来的成就势必可以比肩伟大的黑人演员丹泽尔·华盛顿。

第91届奥斯卡是公认的“小年”,《绿皮书》临门一脚击败头号种子《罗马》,多少让人叹息奥斯卡的保守。庆幸的是,《绿皮书》在近十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中,确实是最接近大众审美的一部温情片,有政治立场却无过多说教意味,值得为之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