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当铺在历史的舞台上,究竟有何意义?

财经

2019-03-03 16:32

看历史谈投资讲述的是小到一根针,大到国与国之间的事情,其中的学问可谓是从古到今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涉及的投资书籍更是数不胜数,牵涉的种类也是五花八门,本人以故事的形式展开,讲述我所看到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投资方式。这里骑牛看熊来和大家谈谈当铺在历史的舞台上,究竟有何意义?让大家从另一个角度来了解投资市场中的形形色色。

当铺是用以收取动产或不动产作为抵押,进行放款的高利贷机构。之所以称之为“高利贷”机构,是因为抵押借款时,会索取相对于正常借款较高的利息贷款,往往利息过高“利滚利”而导致最终无法赎回抵押物,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至今,从看历史谈投资的角度来看,当铺短期放款快的优势,是它存在于社会的主要需求性关系。

当铺最早起源于南朝时的寺院经营,主要是为了帮助贫苦百姓渡过难关,以衣物、农作物、器皿等作为抵押的兑换商品,利息也是较低地适当性的收取。在唐朝的唐玄宗时期,当铺称为“质库”,一些贵族官僚借着自己的权势,开设质库从事商业高利贷的剥削行为,由于利润较大导致朝野上下纷纷私置质库赚取高额利润。发展到宋代时,当铺称为“长生库”,这时的官府、富商、军队、地主等公开经营,抵押物已经从动产抵押增加到了不动产抵押,除了牛马牲口、奴婢等,还可以抵押房产、田地,这时也出现了很多借款人出现了家破人亡的情况,到期无法偿还借款利息,房产和田地都被收去变得一无所有。

元朝时期的当铺更是以高利贷盛行为主,在当铺门口直接立牌写出高额贷款利息,以及相关抵押物按类区分的抵押金额,不少人因为急需用钱,作为抵押物的商品最终通常是无法赎回的,被当铺到期后用来公开售卖。明朝时期当铺的抵押物利息相对元朝降低很多,典当行业再度走向辉煌,这时的当铺不仅仅是在繁华的城区开设,在乡镇村中也有“代当”,开启了分店后以城市中的当铺作为资金后盾进行放贷,通过代当进行收取再转押到主当铺中,这时的当铺可谓是络绎不绝的遍地开花,由于贷款利息较低范围较广,也被当时人民所接纳。

清朝雍正时期,清政府对当铺进行了强制缴税政策,必须向政府领取准许营业执照,否则为非法经营,“轻则重罚,重则下狱”。要求当铺购买当时的营业执照“当帖”后,每年到当地的官府衙门进行缴税,并且大肆设立“官典”,利用清政府的国库银两下放到各地进行典当放款用于“生息”,并对一些大型商号进行“打压”,国库收入中典当作为比较突出的一项收入。然而此时的地方官府衙门借官典生财,在原有的国家贷款标准上增加利息,再度出现了高额典当利息,而由于是官府经营投诉无门,到期无法取回抵押物的商品被强制没收。这种典当的市场环境下,导致了一些富商、地主由于急需用钱做生意或者短期周转,通过官典借款以家产房契作为抵押,到期无法偿还本金和利息,出现一夜之间家破人亡的惨状。

清政府时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典当行又同外资银行、外资钱庄等建立借贷关系,外资利用本地现有的典当行进行获取典当物的行为,以外资的资金作为强大后援,在当时的典当行俗话说:“只要愿意抵押的物件,没有给不出的价格!”这时的典当行性质,主要是作为侵略者赚取国家宝藏的傀儡,导致很多国宝流失,很多奇珍异宝也是借由典当行转移到国外进行拍卖。

新中国成立后,当铺被作为资本主义的产物被勒令禁止经营。在改革开放的数十年后当铺被再度允许开放,但必须通过地方上的严格审核,获取正当许可的合法经营牌照后方可营业。典当行的利息有高有低,但抵挡物依然还是延续旧时的传统“三不当”,神袍戏衣不当,旗锣伞扇不当,低潮首饰不当。

在21世纪的互联网时代,当铺已经从实体店向网络APP开始发展,现在市场上流行的各种借款APP会有明确的借款利息和借款时间,如遇到大金额的借款也会用行车证、房地产证件等作为抵押。但与以往时代不同的是,互联网时代的“当铺”会提前审核的你的“个人征信”,一旦第一关通过不了便不会进行放款,如果征信较好通常不需要抵押物便直接放款。

当铺在中国数千年的长河中源远流长至今,经过时代的变迁不断的演化和更替,最终还是以一种借贷的形式出现在每一个时代中,对投资的意义不言而喻,在生活中也起着本身属性所具有的金融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