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五年提交人工智能提案,李彦宏说AI泡沫不小但会优胜劣汰
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李彦宏已经连续五年提交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提案。
从2015年的“中国大脑”计划,到2016年希望“加快制定和完善无人驾驶汽车相关政策法规”,2017年的三项提案全部聚焦在人工智能,再到去年希望国家出台政策鼓励人工智能的开放平台和关于无人驾驶的提案,第一财经记者获悉,今年李彦宏的三个提案全部和人工智能有关,包括了智能交通、电子病历和人工智能伦理三个方面。
谈及人工智能领域面临的挑战,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个领域肯定有泡沫,而且泡沫还不小,但行业走向成熟、理性的过程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他同时提到人们对于人工智能存在很多误解,一种是认为人工智能会超越人、控制人,另一种是认为人工智能现在能做的有意义的事情还不够多,对它不够重视。
对于第七年上“两会”的感受,李彦宏对记者说,互联网领域的委员越来越多,而且整个社会也越来越接受创新,新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对于社会的价值。
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待解
李彦宏说,自己的第一个提案是出于人工智能伦理方面的考虑。
人工智能技术过去几年发展非常迅速,不仅理论不断推陈出新,计算能力上越来越强,数据越来越多,可做的事情也越来越多。他认为,现在到了需要从社会的角度来考虑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道路上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对此及早地做一些规范以及预判,尽量避免人工智能向不好的方向发展。
例如比如怎么能够避免大量的失业,怎么能够保证数据的安全,怎么能够不被黑客所攻击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及早地从一个全局的范围来进行考虑。也只有加强人工智能伦理研究,处理好机器与人的新关系,才能更多地获得人工智能红利,让技术造福人类。
中国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应用处在领先的位置,2017年,我国出台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要初步建立部分领域的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李彦宏认为,总体来看当前我国有关人工智能伦理的探讨刚刚起步,尚未形成广泛共识,这方面我们参与的国际合作也相对较少,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
对此,李彦宏建议,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组织跨学科领域的行业专家、人工智能企业代表、行业用户和公众等相关方,开展人工智能伦理的研究和顶层设计,促进民生福祉改善,推进行业健康发展,掌握新一轮技术革命的主动权。
具体而言,一是以人为核心,明确人工智能伦理原则,加强相关研究,以老百姓的美好生活为终极目标,兼顾行业创新发展;二是强化领军企业担当,加快人工智能伦理原则落地,让人工智能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帮助人们成长和发展;三是加强国际交流,凝聚全球共识。积极参与全球人工智能伦理原则的研究和制定,及早识别禁区,为国际人工智能伦理研究贡献中国智慧。抓住人工智能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加快伦理研究和创新步伐,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竞争优势,早日建成智能社会,用技术造福百姓。
构建智能交通解决方案
李彦宏的第二个提案和智能交通有关。他说,自己的一个感受是:百度做无人车这么长时间,其实越做越觉得,它不仅仅是车本身的问题,更多的是全社会的交通问题,怎么能够更好地去解决。
他对记者举了个例子,此前曾有领导参观小度机器人,问了小度对北京市有什么建议,当时小度给出来的回答是:“不堵车吧”。 这个回答代表了全网统计中高频的诉求。
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进程不断加速、百姓出行需求日益增长,交通拥堵和安全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难题,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政府在交通基础设施上投入巨大,产生了明显效果,但与老百姓对出行质量不断提升的要求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
缓解交通拥堵通常以扩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手段,因物理空间有限,传统方式已无法有效缓解拥堵。而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智能交通解决方案,可以实现对交通的“全面感知、全局决策、实时控制”,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减少交通事故,让老百姓出行更加顺畅和安全。
比如,依靠多传感器融合等车路协同技术建设的智能路网,可提高交通系统的感知能力,实现车车、车路的信息交互和共享,有效避免或减少交通事故,并服务城市智能交通体系优化;运用智能云、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技术,搭建计算平台,分析全量交通数据,能够预判拥堵趋势并提前采取预防性措施;利用智能信号灯、智能停车系统,提升交通系统的调度能力。目前,新技术与城市交通治理的融合还处在早期阶段,政府的政策在这个时期尤为关键。
李彦宏委员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强引导,建立数据共享和使用机制,鼓励各地探索并构建智能交通解决方案。第一,加快车路协同标准制定。第二,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鼓励各地政府增加车路协同路侧设备布设,开发车路协同管理平台。第三,开展智能交通应用示范,选取有条件的城市,率先部署智能交通信号灯、智能停车等应用,并逐步向全国推广。
探索智能医疗应用
医疗是人工智能展开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近年来国家在大力推进电子病历等医疗大数据的科研和应用。
李彦宏提到,医疗领域数据积累确实不少,但是有两个问题:一是数据不够规范,可能遇到的情况是,尽管医生描述的是同样的病症,但是实际上使用的语言、方式都不一样,因此,受电子病历质量、数据使用的安全规范和法律保障等因素制约,与国外相比存在应用规模小、层级低、进展慢等问题;二是病历的数据没有很好的方式能够共享出来,供给研究人员做进一步的研发。目前,我国电子病历虽在部分区域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共享,但不同省份间的病历数据仍彼此割裂。
对此,李彦宏建议,由国家卫健委牵头,在电子病历数据的管理、科研及使用方面统筹规划,加快相关智能应用的探索,助力形成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是继续推行并完善电子病历填写标准,鼓励医疗机构与科研院所、企业加强合作,提升我国电子病历数据资源的规模和质量。二是完善数据应用的技术标准和法律保障,加快相关法律、管理规范的制定,开发数据流通和安全保障的机制。三是加快推进电子病历的科研和应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励企业、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专业性行业组织等联合开展探索、择优落地试点,推动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健康问题攻关。相关技术成熟后,向基层医疗机构推广,从供给侧解决百姓看病难问题,助力“健康中国”战略早日落地。
(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