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最高的大型军用运输机生产厂,在这个中亚国家
6年前,我国首款自主研制的大型军用战略运输机运20实现首飞,并于2016年正式列装。综合各方面的消息,目前已有20至30架运20投入现役,以此推算,运20的年产量约为5至8架。
当今世界上的绝对军事霸主美国,其装备数量最多的大型军用战略运输机C-17于1993年开始服役。C-17总共生产了279架,生产高峰期为2002年至2009年,每年都生产了16架。
不过,迄今为止,世界上生产数量最大的大型军用战略运输机,还是苏联/俄罗斯的伊尔-76系列,其总产量达到900架以上,甚至超过了世界上其他全部大型军用战略运输机数量的总和。目前,俄罗斯的乌里扬诺夫斯克航星SP工厂仍然在少量生产最新型号的伊尔-76。
不过在以往的年月中,伊尔-76的主要生产厂家既不在俄罗斯,也不在航空工业基础雄厚的乌克兰,而是在中亚小国乌兹别克斯坦!说是小国,拥有3200万人口,近45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乌兹别克斯坦也并不小,只不过其人口数量相较于中、印、美来说只是个零头,国土面积亦不如前独联体的哈萨克斯坦、乌克兰,至于工业基础和经济实力,则是不折不扣的小国。
乌兹别克斯坦
然而,就是这个中亚国家,其首都塔什干曾经拥有前苏联最大的军用运输机制造厂——契卡洛夫飞机工厂。这家工厂的主要任务,就是生产伊尔-76。自1978年开始生产首批量产型伊尔-76,到苏联解体时,契卡洛夫飞机制造厂已经制造了大约700架伊尔-76,正常每年生产50架,高峰期达到每年70架以上。这也意味着,每周就有一架伊尔-76从契卡洛夫飞出,4年时间即可装备今天的俄罗斯空军远程运输机队(目前俄空军装备有17架安124重型运输机,约200架伊尔76大型运输机)。
俄罗斯伊尔-76运输机队
不过,这种空前强大的生产能力随着苏联的解体迅速下降。一来是红色帝国的瓦解使得其主要继承者俄罗斯无力维持庞大的战争机器,军费直线下降,大批装备或封存或退役,有些甚至直接遭到荒废。二则是原有非常完整的航空工业体系被打破,人才流失,零件生产供应也出现困难。
契卡洛夫飞机工厂中尚未完成建造的伊尔-76
在苏联解体后的前几年,契卡洛夫飞机制造厂还一直在勉强维持生产伊尔-76,但是到了1995年时工厂的生产工作完全陷入了停滞状态。
契卡洛夫飞机工厂中搁置的伊尔114
契卡洛夫飞机制造厂原本有一次绝好的起死回生机会:2005年,中国向俄罗斯订购了34架伊尔-76MD军用运输机和4架伊尔-78MK空中加油机,飞机由契厂制造,当时合同的总价值达到96亿人民币。按照合同约定,俄罗斯应于2007年开始向中方交付首批飞机,2012年交付完毕。
但是,合同虽然签订了,但已大面积停产达10年之久的契厂却无法快速有效地恢复伊尔-76的生产能力。拖延之下,恢复生产能力的困难越来越大,成本也越来越高。契厂便以如果按照协议价格为中国生产伊尔-76,会造成4亿美元亏损为由,拒绝与俄罗斯国防产品出口公司签署生产合同。后来,俄罗斯将中国支付的订金用在了伊尔-76运输机的生产线搬迁和复产工作上,在俄境内重建了伊尔-76生产线履行部分中方订单,但进度同样非常慢,中国无奈只能将合同变更为采购D-30发动机,这批发动机被用在了中国空军现有的伊尔-76以及轰-6轰炸机上,而运20和轰-6K,则使用的是D-30的最新型号D-30KP-2。
D-30发动机
由于失去了最后的救命稻草,契卡洛夫飞机制造厂于2010年破产。纵观当今世界格局,除非发生冷战时期那种空前尖锐的大集团对立,否则,不可能再出现有如契厂那样年产50至70架大型军用战略运输机的盛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