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谈|“高级全科医生”
和上海教育电视台结缘是在2000年,我接到电话,希望我接替即将出国深造的余波,主持王牌节目《健康热线》,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在这之前,我主持过一档综艺节目,白天上班,下班后赶去录像,当时又正值中级职称考试,又要背台词又要复习医学,极度撕裂,但主持医学节目正合我意。
对于一个非科班出身、刚刚接触电视节目的我,接手一档直播类节目,挑战巨大!还好《健康热线》有个成熟的团队——狄善乙老师把控方向;制片人沈圣道会和你细致地讨论选题和节目脉络;周荃作为经验丰富的主持人,教你如何把控节奏;当然还有灯光师冯国雄、化妆师刘兰、摄像汪青等,会把我拍得美美的。每次晚上7点的直播,下午二三点就到台里了,和专家聊一会儿,就进行20分钟的彩排(直播是50分钟),一起走一遍流程。但直播毕竟是直播,不管是主持人还是嘉宾,彩排时还能妙语连珠、开开玩笑,但真的到直播的时候,很多话语就突然变得干涩起来,想开的玩笑、想打的比方也不敢说了,就想着千万别出错!
要想驾驭这个节目,首先要“充电”。自己虽然学医,但也不是各科都懂!我还记得当时医院的图书馆在病房3楼,坐在书库角落的老写字台前,啃着一本本“专著”。那段时光“逼”着我重新当了一回学生,而且比课堂上学得还要仔细。所以我经常号称自己是个“高级的全科医生”。
再有,就是临场反应。直播节目难就难在时间的掌握,因为你不知道跟专家聊到最后还剩多少时间。记得有一次问完最后一个问题,耳机里突然传来沈圣道的“大叫”:太早啦!给我撑满一分钟!我当时想:妈呀!结束语要说1分钟啊!当我硬着头皮把1分钟撑满,脑后都在冒汗。也有最后只剩十几秒的情况,要匆忙结束节目,就把“下期再见”说成了“Bye”,这让我的同学们笑话了好久。有了这些磨炼,以后不管几分钟的演讲,我都能“踩着点儿”完成。
节目做得时间越长,就越想在有限的时间里传播更多的知识。这就要想办法让嘉宾放松下来,只有放松的人才能发挥到极致。还要当一个好“翻译”,把学术化的语言通过打比方,让它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这也形成了我语言的科普风格。
通过7年的主持,我访谈了数百位各科翘楚,在传播医学知识的同时,对自己的医术也有极大的帮助。我和我的导师何立人教授也是通过教育台的节目结的缘。
当然,还不能忘记另外一批人,那就是老百姓和专家之间的桥梁——接电话的编辑,吕臻、俞芳、秦利、方泓、缪皓霞……有一次碰到一位教授,他握着我的手说:崔主任,还记得我嘛?我是《健康热线》的电话编辑啊!十几年了,当时接电话的博士都已经是教授了!我不能说《健康热线》一定对他有帮助,但是这个节目确实使很多人打开了眼界,培养了能力,也使很多人成为了科普干将。(崔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