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未来如何发展,要看老百姓如何花钱
最近一两年,消费升级这个词越来越热。与此相关的一个概念是消费社会。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的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
目前来看,一个基本的判断是中国可能已经告别了短缺经济,转向了相对过剩经济。可以说,中国正在从“投资社会”转向“消费社会”,这是一个我们此前从未遇到过的阶段。
那么,什么是消费社会?中国距离成熟的消费社会还有多远?如何建设消费型社会?这些看似明白、实则含糊的大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
当中国这个“世界工厂”开始遭遇产品过剩的麻烦时,中国实际上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投资社会”和“生产社会”开始向“消费社会”过渡。
长期以来,中国以“世界工厂”的面貌出现,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为全世界的消费体系生产廉价的商品。
然而,随着制造成本上升、劳动力红利减退,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比较优势在减退,金融危机后的全球市场大调整,更是迫使中国经济要主动调整模式。
但中国经济的模式调整并非只是来自于外部压力,国民财富的增长提升了国内居民消费能力,为中国的消费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现在存在的问题是,老百姓拥有的财富虽然越来越多,却大多流向海外。原因是他们对国内品牌缺乏信心,特别是年轻一代,更趋向于消费国外商品。
中国游客境外消费高速增长,甚至引发了政府部门对消费外流的担心。实际上,消费外流非常典型地反映出中国在发展消费方面存在的根本问题:国内居民对较高品质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但国内市场却未能提供足够优质的商品和服务来满足不断提升的需求。
简言之,现在是消费需求已经升级,但产业升级和消费环境升级没有跟上。实际上,这种供不适需的缺陷,正是国内大力推动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是有13.7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虽然中国政府掌握的经济资源主要被用于投资领域,但十几亿人的消费需求不断提升,自然会推动中国的消费增长,中国也因此而“半推半就”地转向消费社会。
消费社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如何更加顺利地过渡到一个成熟的消费社会?这需要从消费社会的一般特质谈起。
首先,消费社会是一个商品极大丰富的社会,社会的生产系统能够生产出足够丰富的商品,供人们消费和选择。
在消费社会中,丰富的商品早已超越了满足人们一般的功能需要(如基本食物、饮水、衣物),能够满足更高层次的其他需要,诸如奢侈、时尚、文化等需求。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Jean-Baudrillard)提出了两组相对的概念,一组是“匮乏社会”和“丰盛社会”,另一组是“生产社会”和“消费社会”。
以生产为主导的匮乏社会的消费特征是:消费的对象是具有使用价值的、具有一定功能的商品,其价值主要由社会劳动量决定,遵循劳动价值的客观性。
但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加,“丰盛社会”来临,原有的消费特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日常消费品的社会地位愈来愈低,人们的消费从物质性、实用性和功能性中解放出来,消费关注的焦点已不是消费品的使用价值。
从“匮乏社会”转变为“丰盛社会”,从“生产社会”转变为“消费社会”,这也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的过程,必然要经历从“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变的过程。
其次,消费社会已从“功能需求”转向“意义需求”。在“丰盛社会”里,消费的特征已从原来关注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功能性消费,转变为脱离其使用价值的非功能性消费,对消费品价值的评判则从原来的客观价值评判转变为主观价值评判。
在消费社会中,被消费的商品不只是物品,更是商品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所代表的符号。消费者和消费行为所关注的品牌、环境、氛围、个性、差异、心理意象、信息等“符号”的消费,构成了鲍德里亚所指称的“丰盛的消费社会”的基本特征。
也就是说,在消费社会里,消费行为已经超越了“实物需求”和“功能需求”,过渡到其背后的“意义需求”和“符号需求”。
品牌就是消费品“符号”意义的集中代表。现代消费社会是一个追求品牌、追求差异化特征的社会。许多几乎同样质料的衬衫,会因为其品牌不同而价格相差几十甚至上百倍。这也是许多奢侈品牌价格昂贵的根本原因。
时尚、设计感也是消费品“符号”意义的重要特征。比如,相同马力、相同品牌的汽车,会因为其设计的个性化不同而产生巨大的差价。
对于消费,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如果你关注鞋子的功能,那么有一两双舒适的鞋子就够了;如果你谈的是鞋子的时尚,那就是在谈消费,你永远不会有鞋子足够的那一天。
在消费社会中,消费者热爱商品的品牌和象征意义甚于商品的实用价值,很多消费甚至基于炫耀的目的。人们的这种消费行为,不能简单被看成是个人爱慕虚荣的行为,而是一种以社会心理为基础的整体的系统行为。
因此,鲍德里亚认为,“消费是一种积极的关系方式(不仅于物,而且于集体和世界),它是一种系统的行为和总体反应的方式。我们的整个文化体系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第三,消费社会需要有个人财富基础和良好的消费环境。消费社会需要有一大群有个人财富基础的消费群体,他们有稳定的、较高的收入水平,是消费社会的主体。
不过,仅有稳定的收入并不必然产生消费,消费社会还必须有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在稳定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下,消费者才会没有后顾之忧,放心地把收入用于消费。
对于中国社会来说,构建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发展消费社会最重要的社会基建工作之一,而这个工作目前还有很大欠缺,面临极大的挑战。
消费环境是保证消费者安全、自由消费的外部环境。消费环境由商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等几个环节组成,生产者是外部消费环境的源头——它们必须生产出安全的、有质量保证、有设计和创意的大量商品。
销售者是实现消费的中间环节,如百货商场、专卖店以及各种展示会等。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给消费带来了新空间,使得销售能够在网络空间呈现并完成销售过程。消费业态和消费场所的变化有时也与品牌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了消费环境的一部分。在消费社会中,销售者需要提供真实的商品和良好的销售服务。
消费者是消费社会的主体,作为消费群体,他们除了需要有一定的消费财力,还需要有消费场所、消费文化以及消费诱因。消费社会还需要有相对完善的监管制度和法律法规,以惩罚消费社会的违规者,有效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要指出的是,“向消费社会发展”与“成为消费社会”还有很大的距离;同样,消费需求庞大也并不意味着必然会发展为成熟的消费社会,目前的中国距离成熟的消费社会还缺很多——既缺少“硬件”,更缺少“软件”。
我们认为,要推动我国消费市场的大发展,建设消费型社会,还需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支持。
一、增加民众收入,提高民众的购买力。
消费的起点是要让消费者具有一定的购买力。从长期来说,社会绝对财富水平的增长依赖于整体经济的增长。我国的经济政策应该更加关注与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化,努力提高中低消费者的收入。可以采取的措施大致有。
1、推进收入分配改革。从整体上看,中国的现实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财富的增长远远低于GDP增长的速度,享受不到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所带来的红利。
从结构上看,即使是这部分占绝大多数的普通人群的收入格局也呈现出了两极分化的状态。其突出表现之一是,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垄断性质企业的工资水平远远超出了其他普通企业的工资水平。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国际经验表明,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合理的保障水平能够对国民储蓄产生“挤出效应”,有利于释放社会的消费能力;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保障功能不足则会“挤出”消费,增强人们的储蓄倾向。
二、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市场效率。
在当前开放的全球贸易环境下,我国亟待改变过去“重出口、轻进口”的政策取向,降低消费品的进口关税,让国内消费者能真正享受到物美价廉的国际商品。
我国应该以更大的气魄敞开国门,让国内的低效率产业接受国际竞争的挑战,从而使国内消费者分享到国际分工带来的好处。
三、提高产品质量,强化行业自律。
在成熟的消费社会中,行业组织极其发达,甚至覆盖了一些细分行业。以美国的收视率调查市场为例。在美国,收视率调查机构并非“一家独大”。尽管从市场占有率看,AC尼尔森公司处于主导地位。
但是,每个星期,AC尼尔森公司、《今日美国报》、《电视周刊》、《娱乐周刊》和《从数字看电视》网站等,都会发布上一周的全国性电视节目收视率。不少地方性市场调查公司也会发布当地的电视节目收视率。
由于收视率同广告投放关系密切,早在1960年,美国国会就召开特别听证会,讨论如何确保收视率调查的公正和准确问题。经过广泛的辩论,国会认为行业自律比政府监管更有效。
根据国会的决议,1964年,名叫“广播评级理事会”(现称“媒体评级理事会”)的非营利机构应运而生。这个机构负责对收视率等评级机构进行审查,并发给认证证书。媒体评级理事会的运作章程需报司法部批准。
媒体评级理事会只允许电视、广播媒体、纸质媒体、互联网媒体和广告公司加入,评级机构不得成为会员。目前理事会有95名来自相关行业的董事。
媒体评级理事会的认证基于三个标准:公司运营和伦理规范;对外披露信息状况;电子搜集方式。
认证时,理事会聘请独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对评级机构进行调查,调查内容非常详尽,包括样本设计和选择、样本和人口构成之间的关系、数据搜集和现场调查、数据搜集准确性、数据编辑和制表程序、评级结果的优缺点等等。
调查结果在理事会成员之间严格保密。获得认证的评级机构能够在它们的产品上打上认证标志。
收视率评级机构没有接受认证的法律义务,但由于该认证的权威性和公正性,主要的市场调查公司都申请了认证。这样,通过行业自律,既保护了消费者,又降低了政府的管理成本,可谓一举两得。
从生产型社会、投资型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型,这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转变,关系到亿万中国普通人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
无论是对于中国政府、中国企业还是中国的消费者来说,这都是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全社会都应该明白,消费社会并不只是一些枯燥的消费数字统计,它是一系列制度和法律体系严格规范的结果。
在借鉴发达国家如何建设并保证消费社会的经验基础上,中国应该努力通过法律和制度来规范本国消费市场,这样才能创造一个让人放心的消费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