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印巴兄弟打了半世纪,全怪这位“老娘舅”?

军事

2019-03-01 18:25

自从27号巴基斯坦宣布击落了两架印度战机,整个南亚不仅没有被战火覆盖,反而淹没在了印巴双方的口水里.....

巴基斯坦:“印方两架战机坠落!”

印度:“胡说!就一架!”

巴基斯坦:“被我方军机击落!”

印度:“胡说!自己掉下来的!”

昨天下午,在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任国强大校针对印巴此次冲突表示:“印度巴基斯坦作为南亚的重要国家,和睦相处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也有利于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我们希望双方保持克制,通过对话协商妥善处理有关问题,防止事态进一步升级。”

这话翻译一下就是:“大家都是好邻居,有话好好说,别激动!”

考虑到两个国家同时与中国接壤,双方“君子动口不动手”确实是不幸中的万幸。

“再过来neng死你!”

“过来就过来!”

水是有源的,树是有根的,印度战机坠落在巴基斯坦境内不是没有原因的。

事发前一天,印度战机忽然越过印巴实际控制线,在巴基斯坦境内轰炸了“恐怖组织营地”,然后宣布“炸死了大量恐怖分子”。这事听起来简直莫名其妙,清理门户的事从来都是自己动手,邻居主动掺一脚不是挑衅是什么?

不过印度方面也给出了自己的理由:这个恐怖组织营地里正在策划一场针对印度的恐怖袭击,所以我们先下手为强。

这个理由明显说服不了巴基斯坦。巴外长库雷希谴责这是严重的侵略行径,并在当天就警告印度“巴军方已经做好反击任何侵略的准备”。不过,不知道是不是26号的轰炸尝到了甜头,头铁的印度空军选择在作死的边缘疯狂试探。

27号那天,印度空军又越过了印巴实际控制线。这次巴基斯坦“手起刀落”,击落了印度战机,并俘虏一名印度飞行员。据悉,这名印度飞行员降落时候还曾问身边的民众“这里是印度还是巴基斯坦”,然后民众用一顿毒打回答了他。

后来的事情就如前文所说,双方陷入扯皮、叫嚣的怪圈。不过搞笑的是,印巴双方虽骂得唾沫横飞,被巴方俘虏的那个飞行员倒是乐不思蜀。视频中,他表示巴军方将他从民众的毒打中解救出来非常绅士,并顺便夸奖了巴方提供的茶非常Nice!

不知道这名印度飞行员拍摄这段视频是否被胁迫,但他的待遇确实不一般。据路透社28日报道,巴基斯坦总理表示将在今天释放被俘的印度飞行员,以展现和平姿态。而印度方面终于知道见好就收,对巴方此举表示了欢迎。

这次事件随着印度飞行员被放,可能会暂时画上一个句号。不过对于印巴双方来说,这次事件属于“旧恨添新仇”。毕竟自从二战后印度独立开始,印度巴基斯坦一直冲突不断。

蒙巴顿,主持分家的“老娘舅”

大家可能想不到的是,今天打到头破血流的两兄弟,最早其实是一家的。反目成仇的原因,自然和当初分家不合理有关。

看过电影《额滴个神》的人都有一种感受,印度真是片神奇的土地!不仅盛产咖哩、瑜伽,还盛产宗教,只要世界上有的宗教,印度差不多都有,当然,其中主要的还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

可以说,1947年之前的印度从来不是一个国家,只是一个地区,是殖民统治者英国硬把一个地理名词塑造成了一个政治实体——泛称英属印度


转折即发生在1947年。当时,二战后的大英帝国元气大伤,海外小弟们疯了一样闹分家、造反,纷纷表示不跟大英混了。分手的过程,有家暴的,也有“分手还能做朋友”的。

蠢蠢欲动已久的印度自然不能错过这个时机,当时国内已经按宗教逐渐独立成了两大派——以印度教为主的“国大党”和以伊斯兰教为主的“穆盟”。俩兄弟之间闹得不可开交,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教徒相互残杀,伤亡甚多。

面对印度国内的这股独立浪潮,此时的英国已自顾不暇,自然也无可奈何,大概的态度就是:派人过去调和,能过就过,不能过就散!

当时接手这个烂摊子的就是高晓松口中的“妄人”蒙巴顿。

蒙巴顿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曾外孙,拥有着8个国家的王位继续权。他自小就学于英国海军军官学校,43岁即成为东南亚战区盟军最高司令,并率部收复了缅甸。


△蒙巴顿


被任命为最后一任印度总督的他当起了主持分家的“老娘舅”,召集甘地、尼赫鲁(领导印度教的国大党头儿)、真纳(穆斯林联盟老大)等人坐下来“打了一圈麻将”之后,就有了著名的“蒙巴顿方案”:印巴分治,印度教主导的归印度,伊斯兰教为主的归巴基斯坦,领土二八开。

△参会者从左至右依次为尼赫鲁、蒙巴顿顾问、蒙巴顿和真纳。


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疆界问题了。

为了公平,得找个对印度一无所知不带任何偏见的人。蒙巴顿迅速物色到了一个人选——英国律师西里尔·雷德克里夫。这人当律师是把好手,划边界的事呢,嗯,只能纸上谈兵了。

被蒙巴顿连蒙带骗到印度后,雷德克里夫在新德里耐着44摄氏度的高温,面对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文件,和一份早已过时的1943年的人口统计表,流着汗,靠想象,没日没夜窝了两个月,终于在一张并不太准确的地图上画出了两国分界线(后称“雷德克里夫线”),就这样决定了千百万人的命运。

方案一出来,人们都傻眼了,迅速开始抢夺家产:《简爱》与所有奥斯汀作品留在印度,《呼啸山庄》归巴基斯坦;百科全书只一套,那就撕两半,从A到K归印度,K以后的字母归巴基斯坦;原来朝夕相处的小伙伴,就这样各奔东西了;一对恋人,一个成了印度人一个成了巴基斯坦人……这就是电影《总督之屋》里讲述的当时“分家”的情景。(可以脑补以前农村兄弟分家,一张桌子剖两半的样子。)


英国人曾引以为豪的120万英印军队连同它所有的一切,因宗教信仰一分为二。

穆斯林要求拆除被誉为世界最美丽建筑的泰姬陵运往巴基斯坦,因为它的建造者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莫卧儿皇帝;而婆罗门则认为流经巴基斯坦腹地的印度河理应属于印度,因为神圣的《吠陀经》正是在2500年前诞生于印度河畔。

……

鸡飞狗跳的家产分割大戏每天都在上演。

到了建国的那一天,场面更是壮观:巴基斯坦印度漫长的边境线上,大量难民分别向属于自己宗教的一国涌去,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之一的难民迁移。积怨已久的宗教冲突造成了人类近代史上最恶劣的屠杀,每个家庭几乎都有成员成为了受害者和施暴者,一时间血流成河。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克什米尔问题也是在这次分家过程中产生的。

看似按照宗教划分的方案,却忽略了地域差异。克什米尔地区王公们信仰印度教,倾向于归属印度,而占人口77%的穆斯林倾向于加入巴基斯坦,司机和大部分乘客意见不一致,车子驶向何方?

“蒙巴顿方案”让英国无损抽身,却为印巴日后的长期冲突埋下了祸根。无论是蒙巴顿还是印度独立运动领袖甘地都无力阻止这场战争,克什米尔至今仍是印巴分治的遗留问题。


为争夺克什米尔主权,从1947年到1971年,共爆发了3次印巴战争。

1948—1949年的第一次印巴战争中,印度控制了克什米尔地区大约2/3的土地与3/4的人口,巴基斯坦控制了另外1/3的土地与1/4人口。

1966年1月,第二次印巴战争之后,双方签署了《塔什干宣言》。但是在关键的克什米尔问题上,《宣言》仅仅表明双方都陈述了各自的立场。至于公民投票、军事人员的活动范围等关键问题均未提及。


1971年—1972年的第三次印巴冲突后,两国签署了《西姆拉协议》,要求双方举行双边会晤最终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印巴两国领导人和部长级官员数次举行会谈,但一直没能达成协议。

半个多世纪以来,印巴关系时紧时缓,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的武装冲突几乎从未中断,老百姓没得选择,只能成为战争的祭品和炮灰。


多么惨痛的分手,不仅仅是民族、宗教可以解释的。而蒙巴顿的分家方案至今也备受争议,甘地自己也说过,按照宗教来划分国家确实是蒙巴顿的一个失误,但是这当中其实混杂着党派斗争和权力的漩涡。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印巴两国之间的恩怨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冰释前嫌,但需要明白的一个道理是:和则两利,斗则俱伤,“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