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打破核桃年年果,贫困代代传的轮回——新疆叶城发展特色林果业摆脱深度贫困记

看中国

2019-03-01 20:46

小小一枚核桃,关联无数人的生活。据统计,作为全球最大核桃生产国之一,中国核桃产量中近两成来自有“瓜果之乡”美誉的新疆。而在以前,种植历史已有千年的南疆核桃却总与贫困相连,人称“核桃年年结果,绿洲贫困代代相传”。

叶城县,一个南疆深度贫困县,三十多年来“咬紧”核桃不放松,从简单地收、卖核桃,到向全产业链延展,脱贫致富的“利剑”持续打磨,正在斩破千年的贫困轮回链条,在天山南北引发更为深远的回响。

核桃虽小,却全身是宝。核桃仁可食用,青皮可提炼单宁成分制作染料、染发剂,分心木能制泡茶,外壳可做活性炭且在制成超细粉后,即为石油钻井堵漏剂的重要成分。

在南疆叶尓羌河流域,核桃有上千年种植历史。凭着独特的光热资源和气候类型,产于南疆的核桃品质上乘。但要充分“变现”核桃的所有价值,首先种植须达规模,还要具备深加工能力。

作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的国家级深度贫困地区,南疆四地州工业基础薄弱,配套产业发展困难,产业链条短,特色林果业如何向高附加值延伸挑战重重。

叶城县处在中国西部边陲,是连通喀什、和田和西藏阿里地区的交通枢纽。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北,昆仑山脉在南,夹在中间的叶城县78%的国土面积为山地、荒漠,绿洲面积仅为22%,人均耕地不足0.3亩。

深度贫困由此发生。千百年来,叶城核桃年年结果,绿洲中的贫困却代代相传。

改革开放以后,当周边县市依靠种植大宗经济作物棉花快速发展时,光热水土资源丰富的叶城县,却因不适宜种植棉花,一度无所适从。

必须另辟蹊径。20世纪90年代后期,叶城锁定新发展路径:发展特色林果,专注核桃产业。为了打破当地传统耕作方式,叶城县要求广大干部采取“做给农民看、教给农民干”的办法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化林果业。

十年之功,叶城完成了种植结构调整,初步形成50万亩核桃产业带。

——随着种植规模初步稳定,叶尔羌河畔的果树进入盛果期,产业基础终于打牢。

——从2006年起,为产出高品质核桃、开拓东部市场,叶城建立严格的核桃管理体系和原产地标准体系。

——2008年,叶城特色林果业面积达80万亩,乡镇农牧民人均实现林果业收入1526元,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近4成。而今,叶城核桃种植面积稳定在58.5万亩,占全疆核桃总面积的十分之一……

叶城核桃快速规模化的同时,新疆特色林果业也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至2013年,新疆林果种植面积从不足300万亩增至2300多万亩,形成了环塔里木盆地的南疆特色林果主产区,大面积种植红枣、核桃、杏、香梨、苹果、葡萄、巴旦木。

新疆特色林果业竞争愈加激烈,规模种植本身也带来巨大的销售压力。每年叶城县几十万吨的农副产品需要外销,尽管核桃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也通过有机产品北京认证中心认证,但远离市场,又无口岸优势,核桃“卖难”成了新的问题。

“走出去”是唯一出路。但怎么走出去?

叶城县林业局局长吐尔孙·买买提力说,如果将核桃作为初级产品销售,市场开拓再好,百姓“卖难”的阴云依旧难以散去。

况且,作为深度贫困县,叶城全县38421户16719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亟须帮扶。

“中国核桃之乡”开始向产业纵深处攻坚,对口支援叶城县的上海援疆帮了大忙:2012年前后,7家核桃深加工企业被引进,其中包括全国首家利用核桃青皮提取单宁酸的企业,与六个核桃、来伊份、光明集团等20多家企业稳定合作的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落地生根。

有了龙头企业带动,叶城160家乡村合作社先后成立。从青皮到分心木,再到核桃壳,“一条龙”式的完整加工链在叶城初有所成。

目前,叶城核桃产业总产值已超20亿元,全县55万人口中有33万围绕核桃种植、管护、加工、销售实现就业。据当地统计,在这一名副其实的“核桃县”,农牧民年人均收入41%来自核桃,达3699元。2010-2017年,叶城县约10万人依托核桃实现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