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大象点映启动“大象空间站”计划,为新生代导演提供全产业链支持

文化娱乐

2019-03-01 15:57

3月1日下午15时,一场名为“新时代•新生代上海出品电影《第一次的离别》荣获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暨大象空间站揭幕发布会”在天山电影院6号放映厅隆重举行,主办方上海易腾影视和大象点映携刚刚从柏林电影节载誉归来的《第一次的离别》主创团队,向公众完整介绍影片,讲述这样一部优秀的导演处女作在易腾影视被孵化出来的幕后故事,分享未来结合C2B点映平台特点的发行模式,并首次呈现可为更多艺术电影和新人新作提供“从创作到发行”全产业链支持的“大象空间站”的整体构想。这是新时代上海电影产业多样化发展的可喜成果,新生代正在改变潮水的方向。

电影创作:导演新生代,拍片前并未受过正规电影训练

电影《第一次的离别》在刚刚结束的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斩获“新生代”单元国际评审团最佳影片大奖,在此之前,它还获得了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令人称奇的是,这样一部接连斩获两项国际A类电影节大奖的作品,竟然是青年导演王丽娜的长片处女作。本片同时也是出品方上海易腾影视和大象纪录推出的第二部作品(亦是第一部剧情片),此前他们创作出品的第一部作品——纪录电影《我的诗篇》曾获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等一系列重要奖项。

作为电影行业新生代大象,和作为导演新生代的王丽娜,又因何而结缘?出生于新疆沙雅的丽娜在现场分享时说“大象是理想主义的创作圣地,上海则是这片圣地的福地,它见证了影片《第一次的离别》从立项到最终成片的每一步。”

三年前,当时正在外地拍摄纪录片的秦晓宇导演要为自己招一个导演助理,丽娜前去面试,她也把自己在家乡新疆沙雅拍摄的一部纪录片的素材带了过去,讲述的是几个新疆小朋友的成长故事。这些素材很丰富,不仅影像质量很高,而且光是前期调查素材的翻译就已经有了60万字,这就是《第一次的离别》萌芽时的拍摄素材。最初丽娜导演想把它拍成一个纪录片,并且在前期做了半年时间的田野调查,同时也进行了一年左右的纪录片拍摄。秦老师看过这些素材、听到影片背后的故事之后非常兴奋,于是他带着丽娜连夜飞抵上海,和易腾影视的两位创始人吴飞跃、蔡庆增(同时也是大象纪录和大象点映的创始人)商量,希望一起支持她把这部纪录片拍成长片。

而在那个彻夜长谈的夜晚,还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意外”,公司突然停电,但这也丝毫不能影响他们的交流。烛光中,在经过彻夜的沟通之后,他们不仅决定支持丽娜拍成长片,还萌生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把它拍成一部剧情片!因为出于纪录片的限制,有很多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意想不到的情节丽娜前期并不一定能及时拍到,但剧情片就可以对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进行重现。为了更好地支持她的拍摄,秦晓宇亲自担任影片的监制,更在影片最困难的阶段自行垫付60余万,确保了影片的顺利拍摄。

对于非剧情片科班导演出身的丽娜来说,虽然从纪录片创作转向剧情片创作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好在前期有一年的纪录片拍摄,为她构建剧本积累了大量生活素材,也和拍摄对象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与信任,同时这种拍摄经历也让她不断发现自我,并促使她形成自己的电影信念。最终,这个拍片前没有受过正规电影训练的新生代导演,凭借自己对家乡无尽的爱,通过真诚地重新建构和讲述生活的方式,埋头苦干四年,完成了这部献给故乡的长诗《第一次的离别》。

电影发行:互联网新思维,用C2B点映模式探索发行新出路

自《第一次的离别》在柏林电影节获奖开始,各方都开始期待影片能尽快在国内院线定档公映。但在易腾影视和大象点映的创始人吴飞跃看来,电影即使因为接连在国际获奖而一鸣惊人,但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对于像《第一次的离别》这样商业性并不算太强的电影来说,并不是太友好。

“我们来看今天电影市场宣发的主流模式:片方花大量的钱,一手砸发行,尽量让影院多排片;另一手砸宣传,影响尽可能多的主流观众。这是一种典型的B2C模式,谁的钱多、资源多,谁就更容易抢到排片,而消费者最终只能在有限的选项中作出选择。” 吴飞跃说,这种模式适用于商业大片。但对其他资源有限、主创咖位不够、初始流量不足的影片而言,要通过这个模式发行却分外艰难。正因为如此,所以片方经常抱怨好电影没办法发行,观众抱怨想看的电影看不到,而影院则抱怨排了片但没人买票。如何打开这个恶性循环的死结?

作为电影行业的新生代和闯入者,大象点映的解决方案是,运用互联网思维,首创众筹点映模式,通过精准有效的垂直宣传渠道,让观众在深入了解一部影片之后,自主选择影院、放映时间,组团发起观影活动,把排片的主动权交给观众。这是一种C2B的逻辑,简单来说就是先找好观众再安排有效排片,这样一来观众个性化的观影需求得到了满足,影院获得了高上座率和票房,片方的宣发成本也可以减少,影片发行的门槛和投资风险也大大降低。

通过这种众筹点映的模式,大象在过去的3年时间里不断积累自己的片库资源,目前已经有100多部影片,合作过2600多家影院,3000多位活跃发起人在全国300多座城市完成了3000多场放映活动,平均上座率在80%以上。同时还在全国100多座城市建立了大象的影迷群,有30几万活跃用户在跟随大象看好电影,一张基于兴趣而连接的社群地网在不断构建之中。

按照计划,《第一次的离别》将在今年下半年上映。它首先将通过大象点映做一轮大规模的百城首映礼,找到第一波最对的核心观众,生发第一轮口碑,大象将通过点映获得的真实反馈数据,分析影片的有效宣发点,找准观众的情感共鸣点,在此基础上制定和调整宣发策略,并进行更大规模的排片公映。

电影全产业链:大象空间站,给新生代导演提供从创作到宣发的全流程支持

比起见证一个新生代导演的冉冉升起,和期待这部备注瞩目的电影能尽快定档公映之外,也许更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是,类似《第一次的离别》这样的创作发行模式可以复制吗?大象空间站,正是易腾影视和大象点映基于这个问题的思考给出的全新构想。

作为一名从IT跨界进入电影行业的创业者,易腾影视和大象点映的创始人蔡庆增,从自身经验出发,分享了作为纪录片《我的诗篇》制片人的创作甘苦,“一个新导演的作品面世,堪比西天取经,困难重重。”好在经历磨难的大象,通过《我的诗篇》众筹点映孕育了国内第一家众筹点映平台——大象点映,也向市场证明了一点:好内容是可以有市场价值的。而《第一次的离别》的接连获奖,和大象点映用户们早早预定首映礼的热情,也让他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模式可以复制。大象空间站应运而生。

大象空间站”是由易腾影视发起、众多产业链相关机构加盟支持的新兴平台,聚焦于新生代导演作品的培育,从创投、孵化、制作,到项目的运营和宣发,希望为更多类似《第一次的离别》一样的优质电影项目提供覆盖全产业链的服务和支持。目前这个计划已经得到了众多业内人士的支持,著名导演郑大圣(代表作品《村戏》、《天津闲人》)、杨超(代表作品《长江图》),知名制片人沈暘(代表作《路边野餐》《白日焰火》)已经加入成为大象空间站的“监制”导师,同时声音设计李丹枫(代表作《大世界》、《地球最后的夜晚》)、摄影师刘勇宏(代表作《盲井》、《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摄影师李勇(代表作《第一次的离别》、《墩子的故事》)等在不同创作环节上有着丰富创作经验的电影人也已加入成为大象空间站的创作导师,知名电影配乐师文子老师(代表作《白日焰火》、《嘉年华》)也将助力大象空间站年轻的电影人。除了这些创作导师,大象空间站还分别在出品合作环节引入了腾讯影业和峨眉电影集团,在投资环节引入了上海峨影投资和上海桥溪投资等影视相关基金,在后期制作环节引入了立鼎电影后期制作中心,在商业运营环节引入了创意营销公司W,在国际发行引入了前景娱乐,互联网发行引入了凡酷文化等战略合作伙伴,国内宣传发行则有大象点映平台的强力支撑。不难看出,为新生代导演提供覆盖全产业链的完整服务和支持,就是大象空间站和一般新导演扶持计划的最大不同。

“未来五年,我们计划孵化出15部高品质的电影作品。我们知道,15部电影不是个小数字,但我们也不是喊喊口号,我们是来真的。”蔡庆增表示,目前已进入空间站计划的项目有6部,这些电影的共同特点是,每一部乍一看似乎都没有特别强的商业元素,但是每一部都是经过时间的慢慢锻造,具备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商业开发潜力。“这个时代不缺娱乐,缺乏真情实感、深入人心的表达,这是空间站未来每一部作品的核心标签。”

也许短时间内还很难对大象空间站做一个清晰的判断。但正如上海市委宣传部电影处处长彭奇志在致辞中说的那样:“去年,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易腾影视对外发布了大象点映C2B长线放映平台,这是国内首创的众筹点映平台,颠覆了传统的宣发模式,通过C2B的新形式,帮助更多艺术电影在影院获得排片,遇见对的观众,填补当下无法被满足的多层次、分众化观影需求。此次的大象空间站是又一个新的尝试,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尝试。如果这个模式能够不断被完善、被固定、被复制,它可能会成为未来电影产业中,支持艺术电影、支持新人新作的一个重要平台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