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礼:资金信托新规对公募产品竞争格局短期影响有限
据媒体报道,银保监会信托部制定的《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办法》已经结束对各省级银监局的征求意见阶段。该报道将资金信托新规主要内容概括为五点,分别是在私募信托产品的基础上增加了公募信托、将资金信托分为资金融通型信托和资产配置型信托、首次认购私募信托需面签且设置24小时冷静期、允许固收类证券投资信托产品卖出回购、业绩报酬提取方式等。
尽管该新规在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明朗,包括产品投向、流动性管理、计价方式、期限匹配等,媒体所报道的方向性内容,仍然引起了市场较大范围的关注和讨论,尤其是产品发行方式。
在目前的监管框架下,信托公司并不具备公募资质,无论是发行非标型产品,还是投向股票、债券等标准化资产的产品,都只能向合格投资者发行,面临着认购起点100万元、产品募集人数不得超过200人的硬性规定。
根据媒体报道,新规规定可以发行公募型信托产品,认购起点为1万元。虽然近日银保监会回应称以最终官方文件为准,但可以确定的是,信托产品的负债端来源将明显拓宽。
这也是《资管新规》将所有资管产品纳入统一监管后,在资金投向符合规定的基础上,同类型产品在发行方式上应具有相同标准的要求。这意味着未来的公募市场上,信托公司将与公募基金、公募型理财等展开竞争。
长远来看,在《资管新规》框架下,公募型信托产品难以继续依靠高收益率去竞争客户。目前在期限相同时,信托产品的收益率通常高于其他资管产品,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投向以非标资产为主,投向股票、债券、基金等证券产品的标准化资产占比较低,2018年3季度只有12.6%。客户中房企、城投的比例较高,对高收益率也形成支撑。
考虑到个人投资者,在风险偏好、期限匹配上,与私募型产品的高净值客户相比,有较大差异。笔者预计,未来公募型信托产品的投向将以标准化产品为主,因为非标型资产在期限匹配、流动性等方面难以满足个人投资者的要求。
长远来看,公募型信托产品的问世,将对公募基金的冲击更大,因为两者相似性较高,包括都缺少网点依赖代销、资金投向以标准化资产为主等。而银行有渠道优势,理财子公司的资产投向也比目前的银行理财产品更为多样化,预计受到的冲击要小一些。
但笔者认为短期内,信托公司与公募基金相比,在公募产品上的竞争优势很小,难以改变目前的市场竞争格局。
首先,在大范围开展前,可能有试点阶段。正如前文提到的,公募型信托产品投向可能以标准化资产为主,这与目前非标和通道高占比的业务模式有很大不同。对信托公司而言,需要做较大方向上的转型,以适应基金化之路。由于公募产品涉及的个人投资者较多,出于谨慎原则,监管机构可能会先选择龙头信托公司作为试点,再稳步推进。从文件印发到试点,再到全行业正式执行,都需要时间。
其次,风控等基础制度的转变需要时间。目前信托公司的基础制度,比如风控体系、IT系统、团队设置,多是基于非标和通道业务而搭建的。全行业正式执行新规后,信托公司需要在中后台建设上加大投入,从目前类信贷为主的非标风控、IT、团队,转向证券为主的标准化产品业务导向下的基础制度。对一些中小信托公司而言,需要权衡投入成本与潜在收益,以及自己的特色优势,基金化并非所有信托公司的最优选择。
最后,投研能力上的竞争不足。相比于上面提到的两点,笔者认为投研能力不足,可能是制约信托公司与公募基金竞争更为关键的因素。非标业务类贷款的特征比较明显,关键是对违约风险的把控。而证券投资对投研能力有较高要求,即使是与非标同为债务性融资的债券,投资经理需要对利率趋势、信用利差、行业利差做判断,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做高产品收益,专业程度较高。
目前来看,公募基金本身就处于竞争白热化的阶段.2015年5月到2018年12月,公募基金净值增加了56755亿元,其中有50835亿元是由货币基金贡献的,股票型、债券型和混合型基金规模增长缓慢。为在一个增长缓慢的市场中分得更多的蛋糕份额,基金公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而且头部化的趋势明显,强者愈强。未来随着银行理财子公司凭借渠道优势对货币基金市场的抢占,公募基金之间的竞争将更激烈。
本身就不具备投研优势的信托公司,与公募基金相比竞争力不足。因此,笔者认为尽管长远来看,信托公司基金化是转型的方向,但短期内对公募产品市场竞争格局的影响,可能会比较有限。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zhoujing@jiem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