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差10倍,中国的苹果和进口的苹果差距到底在哪儿?
往往水果标识前只要一加上“进口”两个字,身价立即上涨,除了运输过程中的成本之外,进口水果的品质也使它“物有所值”。
每年全球苹果产量约为7600多万吨,300000辆卡车都拉不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苹果生产国,产量占全球苹果产量的50%以上,同时是世界上最大的苹果消费国和出口国。目前红富士种植面积占我国苹果种植面积的50%以上,产量占到了70%以上。
我国苹果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占比较高,出口较高,极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在定价权方面,我国出口的苹果主要以低价产品为主。就出口价格来看,我国苹果出口价格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依靠低价格取得的高市场占有率,表面上提高了竞争力,实际上降低了我国苹果的国际竞争力。
反观苹果进口市场,据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苹果进口量由1993年的1048.76吨增长到2016年的6.71万吨,进口金额由132.86万美元增长到1.23亿美元。23年间,我国苹果的进口量增长了63.98倍,进口额增长了92.74倍。
整整一年,果农一家围着果园辛勤劳作,嫁接、修剪、授粉、施肥、除草、打药、套袋、采摘、包装、储藏,等客商前来收购批发……
第一,品种单一,缺乏规划。
苹果品种单一,富士比例偏高。生产中主要种植品种为富士系(不同系号、长枝或短枝型),金冠系(金冠、王林)、元帅系(红星、新红星短枝型)、乔纳金系列和传统国光系列。
其中,红富士苹果比例过大,不仅影响中晚熟品种的发展,也影响了红富士苹果的效益和销售。苹果品种缺乏区域化规划,品种选择盲目性较大。
第二,品质低,管理不够。
为什么很多水果滞销的新闻越来越多?根本原因在于质提不上去。真正高品质的水果是不愁卖的,做不好种植过程中的管理,产出的水果又怎能高质呢?网上有一组关于中国、澳洲、日本富士苹果品质的评价:
澳洲富士苹果:口感比较硬,不是很粉,和其他苹果比较不是特别甜,不过吃过后果香持续很久。
日本富士苹果:颜色最红,果香浓郁,切开后会发现非常多汁,肉质口感适中,不太硬不太粉,甜度和澳洲富士苹果相似。
国产富士苹果:外表比较扁,颜色比较粉,肉质比另外两重硬,不够甜,甜度和一般苹果类似。
现在很多农民还能够利用网络的红利期,幸运的话还能赚回成本,可当所有人都开始“卖惨”,而产品品质又差强人意,消费者又会为之买单多久呢?
第三,配套设施不完善。
国外进口苹果从采摘、分选、检测到进入我国超市,中间要经过较长的时间,但我们看到的苹果仍然是极具商品性的,口感好,外观好。这与其完善的包装与冷链设施是分不开的。国外较大规模的水果种植户一般都会建有包装厂,规范流程,统一操作。
加拿大最先建起一整套由空运、陆路、铁道、水路多种途径有机结合的复杂而高效运转的综合冷链物流体系,各种载体资源之间巧妙的整体规划和组织协调,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
20世纪50年代,日本蔬菜水果的筛选、定级、冲洗、预加工、包装、预冷、冷藏、运输和销售冷链保鲜就已贯穿始终;
美国建立了蔬菜冷链流通体系,在比较完善的全国性的蔬菜生产分工体系上,建立了追溯系统和全程冷链配送,田间采后预冷——冷库——冷藏车运输——批发站冷库——超市冷柜——消费者冰箱;
德国98%的生鲜农产品从原产地到加工厂再到销售网点,全程都处在要求的温度环境中,冷库中的主要制冷设备完全通过电脑实现精细控制。
因此,对我国来说,苹果甚至是整个水果产业,要逐渐实现育苗、种植、产收、加工、包装、冷链产业一体化,提高水果品质管控,同时借助电商、与商家联盟、家庭农场等形式,形成农资种植销售一体化,全面推进苹果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