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多人少压力多薪酬少 基层法官该如何减负
春节前夕,正是基层法院加班高峰期。案多人少,压力多薪酬少,误会多美誉少……常年面对如此工作常态的基层法官,该如何减负?
重庆云阳县法院使用“便携式法庭”装备到农家开庭调解纠纷 饶国君 摄
“老黄牛”是怎么累倒的
2018年底,西部一法院基层法官林波(化名)突发心脏疾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然而,送到医院检查后发现,各项指标均很正常,心脏也没有病理性特征。在了解到林波因为年前工作太多,最近连续加班熬夜情况后,医生诊断他属于精神压力过大导致的突发性晕厥。
林波是该法院一线办案能手,也是大家眼中不知疲倦的“老黄牛”,他的这次倒下给同事同行触动不小。
“每个法官都承担了大量案件任务。”四川成都市温江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杨宗武说,去年全院共办理11000多件案件,36名员额法官平均每人办案超过300件,“目前大多数基层法院加班是常态”。
温江区人民法院院长马宁利说,现今法官的待遇的确是提高了,但办案压力也与日俱增。“有一名法官压力太大,开庭完常常关起门来摔办案参考书……”
一名基层法官表示,他最头疼的还不是开庭审案,而是部分群众的缠访乃至闹访,以及写不完的报告汇报,“憋屈”感强烈。“基层法院是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最集中的地方。有些情理与法理冲突的案子,说服当事人‘信法’实在是难上加难。苦口婆心一整天,晚上还要熬夜给地方政府写各种‘法律解读’、报告汇报,真是磨破了嘴,熬白了头。”
马宁利坦言,司法责任制改革后,法官独立办案,对所办的每一个案件终身负责。这一方面给予了法官权力和尊重,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工作压力。当前许多舆论热点都与司法裁判有关,判决结果往往引发社会争议,容易给法官群体带来压迫感。如果案件难度过大,办案时间过急,不仅影响法官办案质量,还可能影响其心理健康。
基层法官伤在哪里,怨从何来?当前主要有“四座大山”压在基层法官肩头。
——缺人少物令办案“捉襟见肘”。四川省平昌县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介绍,一般来说,审判团队法官、法官助理与书记员应该是1:1:1的人员配置,实际上这一比例在基层法院难以实现,人员短缺已是老大难问题。“近两年,几次招聘报名人数都达不到开考比例,只得取消岗位。别说大学生不愿意来,实习生都不好找。”
开庭要“排队”,在不少基层法院也是平常事。温江区人民法院6个法官共用1个审判庭,平均每名法官一天开庭2次,一个法庭每天使用次数多达12次。法官之间甚至为了“争庭”闹起了别扭。
——编制少、审判辅助人员待遇过低导致“案多人少”。法官编制严重不足。一名基层法院院长介绍,过去5年间,该县流动人口每年以近10万的数量增长,案件总量翻了3倍,但由于法院编制数根据户籍人口制定,迟迟不能扩增。
由于编制有限,目前补充审判辅助人员只能依靠社会招聘,有的法院已招聘超过百人。成都一名基层法院负责人介绍,他们院聘用制的审判助理和书记员每月工资分别为1800和1600元。“铁打的法官,流水的书记员。”由于待遇过低,优秀的审辅人员很难招到,“即便招到了,也根本留不下”。
——诉讼费用退费程序过繁直接影响法官结案。按照诉讼费用交纳办法,胜诉方退费要经过省高院和区财政两个环节,费时费力。多位法官反映,如果退换金额太小,无论是电话、微信还是书面通知,当事人往往不愿意来法院退费。但如果不按时退费,法官迟迟无法结案。
——普法宣传不够,法官频遭“有色眼镜”打量。大众对法官信任度偏低,总觉得法官是“吃了原告吃被告”。“很多当事人一旦出现不利于自己的裁判,首先怀疑法官枉法,或举报、或上访。” 温江区人民法院80后法官汪仁可说。
百姓维权与法官减负如何兼得
如何既让老百姓打得起官司、司法维权之路畅通,又能适当减轻基层法官身上的重担?受访的业内人士建议,从完善入额法官流动机制、提高司法审判信息化水平、加强普法等方面发力。
四川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有粮认为,应建立入额法官的有序流动机制,寻求经济社会发展、地域人口分布和诉讼案件数量之间的平衡与互动。同时,也要适当增加地方财政支持,逐步改善审判辅助人员待遇。
汪仁可说,要建立服务司法审判全过程的统一信息平台,以信息化促进审判效率提升。“比如,开庭前当事双方代理人可以通过网络交换证据,提前协商,由以前线下的面对面交流转换成线上的交流。既节约时间,又便于沟通。”
四川省律师协会专业发展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陈浩文表示,当前法官人身安全屡受侵犯,严重挫伤法官的职业认同感。建议成立法官权益保障委员会,为在依法履职过程中受到不当侵害的法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有效途径。
此外,法律界人士还建议要调整诉讼收费标准,实行弹性收费制度,在保护低收入群体的利益下适当提高诉讼费用,减少恶意诉讼。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普法教育,将引导民众合理高效使用司法手段与减轻法院审判负担和树立司法权威结合起来。(半月谈记者 吴文诩 李力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