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指夕阳产业——中国摩托车的生与死
中国摩托车产业是基于上世纪中后期市场刚需、要素红利、技术扩张、政策优势的大环境下所发展起来的,最终形成了低端产业的产业链协同优势:在国内,摩托车品牌构建了成本优势、网络优势、品牌优势;在国际市场,则是构建了低成本和产业协同优势。
但是,自2008年之后我国的摩托车产销量便开始下滑,虽然在2017年稍有好转,不过2018年的情况却再次恶化。至今日,国内外形势都十分严峻。这主要体现在:
在国内市场,行业普遍存在“仿制”现象,面临被新能源品及微型车创新所替代;
在国际市场,由于各项生产要素成本提高,人力成本加重,同时在技术端以及网络这块同比行内其他国家较为落后,被日本及欧洲等国家不断挤出市场,同时在低端市场也存在被印度、越南等国家赶超的压力。
第一、产业模式问题,目前的摩托车还是传统的分级代理模式,生产也是分级传导的模式,产业运营成本过高,甚至与时代脱轨;
第二、技术创新及设计能力不够,很少核心技术突破,比如发动机,系统集成技术等;以模仿为主的设计导向限制摩托车工艺水平发展;
第三、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依然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低端,和低成本位导向;
第四、缺少有企业家意识和思维的企业领军群体,原先的创业第一代群体,基本上已经进入思维固化阶段,缺少创新的意识和路径;
第五、产业缺少协同平台,与互联网和新的智能互联技术的融合发展与其他产业比,远远落后。
当前我国摩托车产业有着环保红线、限摩禁摩、电动车和微型车更替等形势压力,整个外在环境都将摩托车产业指为夕阳产业。
但是实际上,我国摩托车产业仍然有其发展空间,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市场体量庞大,逐渐向后服务市场转移。整个摩托车市场总体规模仍然存在,国内整体的产出基本均衡,国外市场保持稳定增长而国内市场呈现渐次萎缩。目前即使是国内市场,摩托车的保有量还在稳定的增长中,基于摩托车的生命周期在10年左右,后服务市场是整车市场的5倍以上。
第二、摩托车市场出现结构化的升级转型。在当下消费市场消费升级明显,产品市场逐渐出现两极化,高端的大排量市场迅速建立,中间城市电动车、三轮车、微型车为市场主要趋势,而低端的市场则是向农村等区域转移。
第三、产品技术及商业模式创新不断发展。即是摩托车产业向电驱化、四轮化、安全化、智能化、物联网化发展,商业模式发展趋势为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
因而,中国摩托车产业从现有的产品和产能两方面情况来看的确已经进入夕阳,而且随着国家环保加强、市场消费升级、要素成本提升等,产业的竞争力大不如前,这阶段的下滑是必然情况。需要明确的是下滑的症结,其在于——产品没有匹配消费升级的需求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需求。
摩托车市场总体需求尚且存在,如何打破当下僵局?这就需要以创新技术、能效控制、设计优化、集约管理、后服务体系的建立、品牌的构建等进行产业升级换代。这也是中国制造业面向国际市场必然要践行的改变。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可删
更多资讯,可搜索微信公众号“摩界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