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国社会顶端0.1%的精英的小孩,都住在“最傻缺”的小区
宫崎骏的动画电影,
一首悠扬的港岛妹妹?
然而今天要说的和这些都没有关系。
今天要聊的这部《天空之城》,讲的是韩国的魔幻应试教育, 又名《住在最贵学区房的少奶奶得花几十亿请家教才能让孩子考上985》——
说起来,《天空之城》这剧可牛逼了,堪称这两年韩剧圈的一匹黑马。
去年年底刚播出的时候,因为戏里没什么大咖,都是一群老戏骨,题材也不是大家喜闻乐见的玛丽苏恋爱而是讲中产教育,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收视低得不得了,只有1.7%。
可谁想到,这剧越播越带感,热度一路飙升。
到大结局的时候,收视率已经涨到23.8%,打破了之前《请回答1988》和《鬼怪》创下的纪录,创造了韩国有线台历史最高收视纪录。
总之,一个字,火!
这剧既没有俊男美女,也没有玛丽苏剧情,到底为什么让大家追得那么起劲儿?
没别的噱头,《天空之城》就是扎实过瘾,让人看得欲罢不能的好故事罢了。
一切,要先从这座精致华美的“天空之城“(sky castle)说起。
这个“城堡”,有依山傍水的大宅、私家湖泊、私家菜园、私家高尔夫球场……甚至还有私家图书馆。
但这个贵族宝地并不是有钱就能住进去——
这里住的家庭非富即贵,不是知名法学教授,就是出身医生世家的名医。换句话说,他们掌握着公检法、医疗、文化等重要领域的核心权力,是韩国社会顶端0.1%的精英。
外人看来,这是很多人穷尽一生都想爬进去的世外桃源。
但对那些含着金汤匙出生,在这里长大的孩子,天空之城又意味着什么呢——
“这可是世上最傻缺的小区。”
“欢迎你来到地狱。”
为什么?
因为所有住在这里的人,只为一件事活着——
要一直做人上人,把这种成功延续下去,就要让“我”的孩子,也成功。
换句话说,孩子的成功,是“我”成功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子女失败了,那同等于是失败的人生。”
天空之城中的天空英文为“SKY“,是韩国三大顶级高校的缩写。
S-首尔大学(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K-高丽大学(Korea University),Y-延世大学(Yonsei University)。
考进了“SKY”院校,不仅能成就一番“三代世家”的美谈,还有望借着家势更进一步。“国会议员、党代表......然后......然后就是blue house(韩国总统府青瓦台)!”
考不进?
那等你父亲退休后,你们全家就可以卷铺盖滚蛋了。
所以,这里的父母为孩子营造的学习环境可以说是“完美”到无死角——除了请最贵的家教,还有心理咨询师和每日营养食谱。
对孩子房间的“风水”调整更是让人长见识:
要保证注意力集中,房间光线不能太充足、书桌不能对着门,这样会分心。
房间里要准备一个教室的课桌,方便模拟实战状态。
书桌的桌面不能是玻璃的,冰冷的玻璃容易造成体温下降,而体温回升会消耗能量……
甚至学习不同科目时使用的灯光都是不一样的:
在这种周全到变态的条件下,不考个哈佛简直不孝!
营造天堂般的学习环境,是为了合理化地狱般的考核标准:
追求的从来都不是高分,而是全!科!满!分!
“考39分的学渣安慰考砸了的学霸,发现他是99分”,这并不是段子。
在顶级学霸的评价体系里面,99分就是不及格,得不到第一就没资格吃饭,成绩如果下降就出去死掉。
我妈妈的口头禅也被一字不差的写了进去:
“你以为妈妈愿意这样吗?那都是为了你好……“
为人父母为了逼孩子学习,甚至可以举起枪。
有人会说:这拍的也太极端了,现实哪有这么夸张。
确实,作为电视剧,它为了展现人的嫉妒、贪婪等欲望,加上设置了诸多悬疑情节,使得有些情节看起来太过极端和夸张。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剧中四个家庭所面临的教育焦虑是客观存在的,这也是《天空之城》能在韩国社会造成巨大反响的原因。
和中国一样,韩国也拥有以古代儒家思想为根基的国民文化,崇尚知识,重视基础教育,有着严苛的高等教育选拔制度。
我们或许在极端的剧情中找不到太多共鸣,但艺术创作背后韩国教育的现实却不失为一面映射当代中国社会的镜子。
在韩国,SKY三所大学几乎垄断了高阶层职位和社会资源。
2012年,英国驻韩记者丹尼尔·图德在著作《太极虎韩国:不可能的国家》中,描述了名牌大学毕业生在韩国社会的超级优越性:“韩国最大规模企业的总裁们,70%是SKY的毕业生,80%的司法机构公务员来自这三所大学。
来自精英大学的教授们同样备受追捧。
他们相对更容易进入政界、商界或成为公众人物,言论也在媒体上有很大的影响力。为了保有‘教授’这个很吃香的头衔,甚至发生过行贿几十万美元的案例。”
除此之外,能通过这三所大学进入社会不仅意味着最好的职业机会,也能获得最有用的人际关系,甚至找到最好的婚姻。
在我们的社会里,情况似乎有点相似、又还不至于如此。
对于哪个领域“高人一等”,中国社会尚未形成共识,代际之间的观念差异很大。老一辈觉得进入体制稳妥又地位高,年轻人向往在金融中心叱咤风云。
然而就拿后者来说,同样是刚毕业的应届生,这个领域敞开大门的大小显然不尽相同。
比如,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等部门发布的拟录用人才公示信息显示,被青睐的应届毕业生以清华、北大、人大等几所名校的研究生为主。
这个道理不管在哪个国家其实都是一样的——想挤进最“优越”行业的路途越来越狭窄,名校的招牌永远错不了。
“普通人家进入名牌大学的通道愈发封闭”。
根据《太极虎韩国》一书,
“80年代初,首尔大学三分之二的学生都来自全国各地没听过名字的村庄,甚至出身贫寒,少数来自首尔的学生反而显得很特殊。
但现在,首尔大学每年几乎一半的新生来自首尔最富裕的江南区、瑞草区和松坡区。”
韩国的现状或多或少,会让我们联想到自身当下的处境——寒门,是否再难出人才?好几年前有篇特别火的文章《寒门,再难出,贵子》(见谅 特意断句),讲了阶层的逐渐固化带来的教育资源,人际关系,培养方式的断层。
2003年时,我国城市青年上普通大学的几率,是农村青年的8倍;上北大和清华的几率,是农村青年的43倍。
到今天,2019年了,这个数字又增长到了多少倍?
或许2017年北大新生的生源分布可以告诉我们答案——
那些能送更多孩子进入中国最好大学的省份,要么是经济发达、教育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要么是“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高考大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