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念埋这么深,这档节目对观众是多有自信?
2月15日,北京卫视推出了一档音乐服务类节目《声音的抉择》,节目每两期邀请一位音乐制作人来到现场,为其创作的最新单曲找一个合适的声音来演绎。
音乐制作人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现的一个新兴职业,工作范围包括作曲、编曲、录制、后期制作等一系列工作。节目设置了声音委托人、声音品鉴官及声音猎人3个角色,“声音委托人”即音乐制作人,“声音猎人”每期会推荐6位试唱者登台,通过两轮比拼争取新作的演绎权。“声音品鉴官”则会协助制作人给出歌手表现的相关评价。
内容架构上,两期为一个创作单元,前两期音乐制作人邀请到了李泉,并分别挑选了张天、刘美麟作为自己新作的音乐合伙人,而最终的演唱者会在节目最后的音乐盛宴上揭晓。
舞美视效上,声音委托人、声音品鉴官、声音猎人面对舞台同排就坐,主舞台被设计成菱形,两侧有观众围坐,舞台后方对称设有LED屏,灯光随歌手表演实时变换。整体表现中规中矩,并没有太亮眼的部分。
总体来看,《声音的抉择》创作初衷是好的,具有服务属性,音乐制作人带着新作品寻找演唱者,完成新歌首发,歌手凭借自身能力争取作品演绎机会,节目诉求是清晰且明确的。但两期看下来,制作中的逻辑硬伤也十分明显,冷眼君就详细分析一下。
问题1:缺乏对新歌的关联描述
应该说,这是一档音乐制作人带着新作品找演唱合伙人的节目,新歌是联系起声音委托人、声音猎手、声音品鉴官的重要纽带。但两期节目下来,李泉的新歌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旋律和风格观众不得而知。
节目目前的开篇操作是,剪辑了多位音乐制作人的采访画面,旨在说明制作人对声音的敏感度,以及一首金曲创作背后制作人职能的重要性。比如毕晓世说《轻轻的告诉你》完美诠释了杨钰莹的甜歌风格,崔恕说《爱如空气》选用孙俪的声音最合适。
而后以音乐广播的形式引出了首期“声音委托人”李泉的职业背景介绍,但在相关描述中并没有新作的内容信息。新歌曲是怎样的风格定位,李泉自己有着怎样的创作理念,期待找到怎样的音色,以及创作期间预设的演唱人选等,都没有详细描述。
随即剪辑的演播室内表演舞台,也是过往作品,没有对新作的具象呈现。虽然主持人在歌手正式表演前,以声音委托函形式交代了李泉的选人规则,但“基础、想法、魅力”的抽象表述,会让观众有些摸不着头绪。
目前观众只能透过试唱者的只言片语了解到李泉正在尝试电子音乐,但新作究竟是怎样的概念与内容交代得十分模糊。每期登场的6位试唱者由声音猎人推荐,这些试唱者不听歌曲小样,单凭对李泉音乐名气的信任就贸然参加比赛,逻辑动机是否有些牵强?
应该说,这是节目目前呈现的最大硬伤问题,如果是以制作人为新歌选演唱者为架构逻辑,却对新歌描述“只字不提”,难免有些本末倒置。
问题2:环节编排有所重叠,评选缺乏针对性
环节编排方面,整体分为两轮,第一轮为“闻声识人”,6位试唱者逐一登台演唱自备歌曲,每人在登台前都有一段独白短片介绍。演唱时,舞台正前方立有一块遮挡屏,观众可在两侧直接观看表演,三位嘉宾则以“盲听”形式欣赏演唱,拉起屏幕的选择权只在声音委托人自己手里。
每位试唱者表演后,“声音猎人”会说明自己的推荐理由,“声音品鉴官”会相应表述舞台观感,“声音委托人”则当即做出判断,是否让该歌手进入第二轮。
登场的试唱者采取抢位制,第二轮有三个空虚席位,考题由“声音委托人”独自设立,比如首期李泉命题为“寂寞心声”,第二期定为“改变自己”,演唱的歌曲则由歌手自行准备。
在两轮的筛选中,声音委托人缺乏对演唱者结合新歌的针对性点评,普遍都是演唱者交流自己的“悲惨”故事,比如超女冠军段林希的彷徨,快男刘心对年龄的顾虑,李泉则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予建议。但客观来看,这些故事又与新作有多少关联呢?所以节目剪辑了太多情感话题,模糊了本身的音乐属性和创作目的。关键是这些歌手的故事和他们将要演唱李泉的新作这件事,也没有什么关系。
应该说,节目目前的两轮筛选过程,第一阶段考察音色,第二阶段完成声音委托人的命题作业,两轮效果趋同,没有让节目产生递进感。第二轮缺乏歌手展现与新歌有关的针对性测试,让整个选人变得哪怕摘去原有的内容逻辑也依然成立。
同时,节目组设计两期为一个单元,目前选出的两位单期获胜者仍然为竞争关系,李泉新歌的演唱者仍然是个未知数,答案要在最终的音乐盛宴上揭晓。这个悬念埋得实在有点过深,过长,观众很有可能失去期待。
问题3:“聆听之墙”的设置有些鸡肋
“聆听之墙”的设置让冷眼君想到了《中国正在听》,节目中也采取了听审制度。挑战者在演唱时处于宽18米、高5米的巨大弧形屏幕前,看不见听审和观众,只能看到“巨墙”上的支持进度与观众头像,当挑战者支持率达到一定比例时荧幕就会升起。
而在韩国的《Vocal Play》中也有相应设置,表演者歌曲进入第二小节时,主持人会提示100位评价团点亮桌前三角,只有人数达到70位支持时,才能顺利拉开荧幕进入到反选阶段,否则将会留局。
但在《声音的抉择》里,屏幕并不严实,规格很小,观众也可在两侧观看到歌手,丢失了揭晓时的震撼感。且目前播出两期12位试唱者,虽然第一轮都有选手淘汰,但屏幕依然完成了12次升起,设计十分鸡肋。反正都会升起来,何必让李泉一次一次的摁开关呢?
更重要的是,选择权只在声音委托人一人手里,观众没有实时互动性和参与感,丢失了观众视角导致整个选择过程沦为了制作人的私人化行径,屏幕内外观众都很难产生代入感。
冷眼君认为,写词人、制作人与歌手的惺惺相惜是创作中一个很好的故事点,行业中有林忆莲之于李宗盛,刘若英之于陈升,陈奕迅之于林夕。节目组让音乐制作人担任主角,带着新歌作品寻找合适的演唱者。应该说这一内容架构是诉求清晰且服务目的强烈的,但就目前呈现来看,虽然整体概念很好,制作中的硬伤实在有点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