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冬日王家山 带你走进宁静山村的真实模样
2019-02-27 15:24 | 孙明辉
有朋友相约,去了一趟王家山。与许多山村一样,从村名就可知晓一二。村民姓王,居住在山上。如今,王家山与西山头村合并一个行政村,叫茶丰村。
王家山,背东朝西,已是上午八点多,对面山冈的西山头村,早已沐浴在一片明灿灿的阳光中,而王家山似乎还处于初醒。石臼里结着厚厚的冰砣,地时原的菜也覆着一层茸茸的霜花。树上错落横斜的枝干,在蓝天的映衬下,如是一幅素描画。
村里的老年人说,早在四百年前的明代,王氏先人就来到这里定居繁衍。别小窥这个小村,它可是“燕窠地”。仔细一瞅,村居依山而建,呈扇状散落开来。还真像是一只展翅的燕子。村中有一口不大的水塘,村里称之上塘。
村口立着一棵苦楮树。苦楮树的树龄与村龄一样,是王氏先人栽下的,历经四百多年的风霜雪雨,枝叶依然繁茂,尽管它粗大的躯干已经空虚,可树根依然盘错,绿叶层层叠叠。古树旁有一座小庙,叫三皇庙,一间小屋,里面供奉的神像却不少,他们与村民相依相伴,护佑着小山村的平安。
九点光景,阳光才从后山顶上透射出来,渐渐地就照在满是白霜的瓦砾上。山冈上的茶树苗上的粉霜,很快融化,舒展得可人。这些茶树,清明过后,便可采摘。那是一个茶香满村的时候,刚从花园摘采下来的青茶,就被上门来的新昌商客收购一空。光是茶叶,每年一户人家都有上万元的收入。村后还有许多高高的板粟树,秋后可采摘。近些年板粟的收购价不高,让村里人有些沮丧。
和熙的阳光,渐渐漫延到村巷。屋前的竹杆上,挂着长溜的腌腊肉,红白相间,在阳光下透出诱人的色泽。过去延续下来的老技艺,村里人仍在坚持。虽然如今想吃肉不再是一件难事,没必要再用这样的方法储存猪肉,可老手艺毕竟是一个乡村的记忆,何况还有不可言语的味道。10斤鲜肉,1斤的盐,将盐在猪肉的外表拭擦后,放在阳光下晒。鲜肉在盐和山村阳光的作用下,成为山里人餐桌上的美味。不添加任何的东西,在冬日里晒上七八个太阳,就可以成为鲜香的腊肉。放个两、三年都不会变质。切下几片放在锅中一炒,几间屋子以外都能闻到那浓郁的香味。
村民自豪地说,早在八十多年前,村里就办起了王家山小学,校址就在祠堂里,可见王家山村看重耕读传家。学生来自本村和周边村,每天教室里都会传出朗朗的读书声。村中小学一直办到十多年前,才并到乡中心校。
祠堂办小学,祖先牌位就迁放在“大道地”供奉。大道地,原有五间二层楼,牌位就放在中间的一间。院子铺就的卵石子,都是从山下崔岙溪担来的,人称“荷花地”。如今,的“大道地”已是房屋坍塌,只剩地基。可几位老人说起“大道地”的往事,还是神采飞扬。曾几时这里可是村中最热闹的地方,外村来舞狮子,戏班来唱戏都在这里。戏台,也就是两只稻桶覆扑个身,上面搁上几块门板而已,可留给村里记忆与这冬日的阳光一般,暖融融的。在空旷的遗址上,似乎能听到舞狮子的锣鼓声,“咿呀呀”唱戏声。
几座混泥土结构的新楼,与砖木结构的老屋相互交织。可村里人心中最显赫的民居是一座称之为“新屋”的院子。在村的最上端,大门朝南,门楣上有两个“户对”。院子不大,二层楼屋,一方是围墙。二楼廊上围有木栏,雀替木雕花纹是草叶龙。从建筑样式看,最迟也是建于民国初年。居住在“新屋”的主人说,砌“新屋”的老太公,既不是做生意的有钱人,也不是有势的官员,而是一位教书先生,不由地令人有些惊讶。
与“大道地”一样,新屋也曾充当过集体屋的角色。板壁上留下的两幅彩色绘图,引人注目。一幅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抬大南瓜的丰收场景;一幅是一个女人身扎采带,手持马鞭,载歌载舞的场景。村里人说,是小学校的老师画的。表达的是那个时代的向往,肚子能吃饱,有戏看,就是幸福生活的全部。板壁上还写有“食堂很好”的口号。当年“吃食堂”时,全村老少都端着碗到这里吃饭。这里也曾是村里的电影院,墙上还贴有几张电影海报。放电影时,围墙上扯挂起白幕,电影机架在堂前,村里人坐在沿阶上看,下起雨来也不妨碍,顽皮的孩子还会撒开腿,“蹬蹬”地跑到楼上趴在木栏杆看。
村后山湾有一片片的梯田,灌溉全靠老天,再就是山上的泉水,今天还能在田坎下看到一个个小水坑。上世纪六十年代山上开始造水库,村里的劳力都派去筑坝,用竹编的畚箕担泥,用滚石碾压夯实。可是水库的蓄水量有限,遇到大旱,村里人还是有些恐慌。尽管崔岙溪就在山下,可是到溪中取水,来回就要个把钟头。
临近过年,老人们说起“丈二火棍望一节”的民谚。这“一节”也就是指“过年”。山里人很看重过年。大年三十,白天祭拜天地的猪头,煮熟了就是年夜饭的佳肴。一家老少围坐着,听着屋外的炮仗声,喝着滚烫老酒,咀嚼着香香的猪头肉。正月十四的夜晚,成群的孩子,挎着袋子,挨家挨户讨“鸡”。小山村人的幸福年就是这么简单。
离开村子时,王老伯对我说,我都88岁了,别样都无所求了,就是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建好环村公路。说话间,他的眼里满是希冀。
对面山冈的西山头村,每年秋天办柿子节,人气火爆,也给王家山人内心冲击很大。池塘边的村会议室,王家山村第一书记、城里工作的年轻人与村干部一起,正商议着乡村振兴的事。相信在不远的时候,一条公路,如是彩带一般环绕着“燕窠地”。下山时,阳光依旧明亮,微风中饱含着草汁的清香,我忽然感受到一股春天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