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沉痛悼念!又一位院士辞世,我们真的想留住她

独家观点

2019-02-27 08:44

南京大学消息,中国科学院院士、凝聚态物理学家和教育家、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王业宁,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2月22日18时在宁逝世,享年93岁。

南京大学官方公众号消息,中国科学院院士、凝聚态物理学家和教育家、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王业宁,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2月22日18时在宁逝世,享年93岁。

王业宁院士1926年10月14日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1945-1949年就读于中央大学物理系。自1950年开始在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1年当选中科院院士

根据王业宁院士生前遗愿,一切从简,不举行任何活动和仪式。

王业宁从小被亲戚们称为“小才女”。即便是在动乱年代四处辗转求学时期,她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在中大附中读书时,还有个有趣的故事:课堂上,若是老师盯着王业宁时露出无措和歉意的表情,肯定是老师出错了。所以当时就有“王业宁咳一声,先生也要抖一抖”的笑谈。

读高中时王业宁听说中央大学难考就去考,结果一考即中,被该校医学院录取,她没有去报到,因为那不是她喜欢的专业。又听人说从中央大学物理系毕业的女生才是凤毛麟角,她再一次报考,终于如愿以偿。

从此她一心扑在科研事业上,以她的坚韧、执着、敢拼敢闯、自强不息的精神锐意进取,王业宁曾这样表达这种热爱:“从中学时代我就迷上了物理,光声热电的世界太有趣了!”

1953年,毕业后的王业宁被校领导推荐到沈阳金属研究所进修,在那里她得到了我国著名物理学家葛庭燧老先生的悉心指导。这次进修奠定了王业宁一生科学事业的高起点,她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金属物理与内耗。

返回南京后,她就在南大物理系创建了内耗实验室,从此投入到固体中相变与缺陷内耗的研究,也开启了自己几十年不平凡的科研生涯。

王业宁搞科研从来不因循守旧,也不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1959年上半年,王业宁就登上了自己的第一座物理学高峰。她首次创造性地把葛氏摆应用到新的领域,用它来研究相变机理。她观察到内耗峰值随温度的升降速度和应力的增加而增高,随震动频率和含碳量的增加而减低。瞬态内耗与一个震动周期内马氏体的转变量成正比。在金属物理中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结论,这个结论早已经写进了专业教科书,在国内它被称为“王氏定律”。

整整10年之后,法国科学家德劳曼(Delorme)才独立发现了这一定律,国际上称之为“德劳曼定律”。王业宁阅读相关文献时发现,这个“德劳曼定律”就是她1959年总结的规律,她将自己1959年发表的论文寄给了国外同行专家。鉴于这个定律是两个人各自独立发现的,后来国际上把“德劳曼定律”改为“王-德劳曼定律”。

据中国科学报报道,王业宁学术造诣精深、著作丰硕。她先后在国内外一流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被引用达500 次以上,1990年被国外评为超导领域论文被引用率最高的143位作者之一。她多次应邀到美国、日本、瑞士、意大利、前苏联等十几个国家讲学,20余次受邀在国际会议上作专题报告,并应国际权威刊物之邀撰写了多篇有关高温超导的评述文章。她还参与编写了著名教材《金属物理学》(上、下册)及《晶体缺陷和金属强度》等著作。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王业宁在层状化物理学、凝聚态物理材料,尤其是材料物理学方面为国家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中科院院士、固体物理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原主任冯端教授曾高度评价王业宁:“她做什么就能成什么,想做什么没有做不到的。”

纵观王业宁几十年的科研历程,她的成功有什么秘诀吗?王业宁这样说:“我没有留过洋,不很聪明,但很勤奋。如果说我做一样成一样有什么奥秘的话,那就是对待事业全身心投入和锲而不舍的长期积累。”

王业宁忙,几十年如一日的忙,几乎没有寒暑假、不休星期天,可她还是说:“时间总是不够用。”为了节约时间,她每晚烧好第二天的菜,养成了常年吃剩菜的习惯。

她投入在子女身上的时间也是少之又少。1959年,30岁出头的王业宁即将临盆,她不听医生和丈夫的劝告,拖着沉重的步子赶往北京参加数学物理学术会议。会议结束,王业宁回到南京便住进了产房,生下了她的第二个孩子。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一段时间,由于工作强度太大,王业宁白天在实验室工作,经常疲乏得用浓茶强制提神。晚上回到家虽然感觉很累却无法入睡,需服用安眠药。如此茶药结合、周而复始、恶性循环。她是在透支着脑力、体力做科研。

她常对自己的弟子们说:“搞科研就要争分夺秒,为国争光。”据王业宁的学生,现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导梁学磊回忆:“那时候我们除了吃饭,基本上都待在实验室,都觉得它好像跟个家似的,都愿意往那儿去。”

科研事业就是她的生命!即便到了晚年也不见她闲下来,反而更忙了。经常是等老伴做好饭菜之后一等再等、一热再热也不见她人影。老伴说她:“七十比六十忙,这并非好事。”

中国青年报在南京大学官方公众号上,找到了一段采访中科院院士冯端妻子陈廉方的话,她说:“王业宁院士是我和冯先生的介绍人,她的丈夫是林醒山,两人的相处也堪称模范夫妻。那时候的人很注重承诺。上个世纪50年代初,林醒山被选派到苏联学习。临行前夕,他们彻夜长谈。林醒山在苏联学习了四年,王业宁就等了他四年,恪守一生的约定。”

收到王业宁院士辞世的消息,网友刷屏哀悼,还有人说:我们真的舍不得,能不能永远留住她…

加上刚刚逝世的王业宁院士,进入2019年以来,我们已经痛别8位院士

涂铭旌,我国著名材料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文理学院教授、学校发展战略顾问、重庆文理学院名誉院长,于2019年1月1日在成都逝世,享年90岁。

高长青,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外籍院士,法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法国外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原副院长、少将、主任医师、教授、专业技术一级、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心血管外科专家,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1月8日15时5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59岁。

于敏,对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国防实力增强作出开创性贡献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主、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于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岁。

梁敬魁,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于2019年1月19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金国章,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于2019年1月29日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2岁。

阮雪榆,我国冷挤压技术的开拓者、著名的塑性成形与数字化制造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九三学社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2月3日14时52分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6岁。

孙伟,国际著名土木工程材料专家和教育家、全国师德标兵、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月22日9时45分在南京逝世,享年84岁。

有人说

真的很遗憾

每次以这样的方式认识这些国之脊梁

在长期的教书育人工作中

王业宁院士培养了

近百位硕士、博士及博士后人才

她的精神和学术造诣将永远留存

向为中国科研不懈努力的科学家们致敬

王业宁院士致敬

一路走好

(综合自南京大学、@新华视点、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