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影片《上甘岭》拍摄的幕后故事,你知道吗?

军事

2019-02-21 22:17

红色记忆

在不到3.7平方公里的战场上,敌人以6万之众,倾泻了几千枚重磅炸弹,山头被削低2米,发起了数百次的冲击。在缺粮、缺水、缺氧,以少对多的情况下,战士们依托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阵地,顽强战斗,最终夺取了战役的重大胜利。战士们勇猛无敌的英雄气概,为整个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上甘岭”战役。

为了这一打出中国军威的战役,毛主席亲自指示长春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长影)拍摄了我国第一部描写志愿军抗美援朝战斗生活的故事片《上甘岭》,影片成功再现了志愿军战士的英勇形象,将战争的残酷、艰苦,真实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片中机智、勇敢的八连长张忠发,勇敢无畏、愣里愣气的毛四海等人物形象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里,剧中人物的高尚情操影响和教育了几代人的成长,对弘扬爱国主义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上甘岭战役50周年之际,记者专程奔赴长春,采写《上甘岭拍摄时的幕后故事。

重走影片拍摄之路

记者在长影艺术处的帮助下,查找到了影片《上甘岭 》当年拍摄时使用的剧本以及剧组主要成员的情况介绍。据资料室的工作人员介绍,剧组的主要成员许多人已故去,如今在长春生活的只有白英宽和刘学尧两位老艺术家。

从4人之中脱颖而出的“毛四海”

白英宽老人当年饰演了《上甘岭》中的毛四海。当年剧中那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如今已变成了一个年过七旬的白发老人,当记者来到他家时他正在家里研究中医针灸学。

白老十几平方米的居室整洁简朴,墙上除了一幅放大了的黑白《上甘岭》剧照以外没有其他的饰物。当记者表明来意后,还没等白老开口,他老伴儿就打开了话匣子。“墙上的照片是老白当年拍《上甘岭》时的剧照,几十年啦,一直是他的最爱,每次搬家他都把照片抱在怀里,到了新的地方再选个最好的位置挂上,照片有一点灰他都要细细擦拭,对儿女们他都没这样细心……”白老微微一笑:“时间虽然过去了很多年,当年的场景仿佛在眼前,可如今剧组成员已走的差不多了,张忠发的扮演者高保成在北京,80多岁的人了,想见一面很不容易;王兰的扮演者刘玉茹早年就旅居美国;剧中政委的扮演者曾在沈阳,我十几年前去过他的家,两人见面就抱头痛哭,如今他已不在了;其他的人多数失去了联系。想当年的我们是那样的有朝气、有活力,可如今大家都老了呦……”

白老回忆说,1956年2月的一天,从部队刚刚到长影工作的白英宽接到组织通知,让他到影片《上甘岭》剧组报到,做剧中主要人物毛四海的候选演员。能演上甘岭战役中的战斗英雄是白英宽期盼已久的事了。他说:“我在长春航空学校学习飞机驾驶时,最大的理想就是能到朝鲜战场去参加战斗,保家卫国。”接到通知的那天,他整晚都没有睡觉,拿着剧本不停地看着、想着。他相信自己一定能把握好这个角色,一定能从4个候选演员中脱颖而出。

几天后,剧组开始为演员们试戏,白英宽是最后一个出场。他一直很紧张,生怕因为自己表现不好而失掉机会,等待的时间显得很漫长,脑子里总是充斥着毛四海的人物定位、导演的严厉面孔。终于轮到他试镜了,一踏进摄影棚,“各部门蓄势待发的阵势,让我当时就紧张得满头大汗了,就连说话也变得结巴起来。没想到导演沙蒙却是一脸和气:‘小伙子,不要紧张,你的外形很合适,而且你是有过军旅生涯,你能行的!’导演的鼓励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所以发挥了较好的水平,最终得到了这个梦寐以求的角色。”白英宽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仍然激动不已。

在朝鲜的日子

1956年4月,剧组赶到朝鲜的上甘岭战场体验生活。一踏上这片土地,每个人都在切身地感受着当年战役的惨烈和战争给朝鲜人民带来的巨大创伤。放眼望去,整座山头已成了一方焦土,非常突兀。地上的子弹皮、弹片足有没脚面深,到处可见打满弹孔的军用水壶和钢盔。此情此景让人感到莫名的压抑。在方圆几里内没有树木,连根野菜都很难找到,朝鲜人民的生活环境极端困苦。看到战争给朝鲜人民带来的苦难,有的演员悄悄地流下了眼泪:暗下决心把戏拍好,让人们记住战争的残酷,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由于当时板门店的局势还很紧张,剧组把外景地选在了与上甘岭环境差不多的地方。

“当时,整个《上甘岭》剧组的100多人中80%以上是军人。因为有过军旅生涯,又与参加上甘岭战役的志愿军战士们经历过相同年代,所以,演员们入戏都比较快。但是,当时极其艰苦的条件也给演员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多的麻烦。”白老给记者讲述了一些当年拍戏的一些幕后故事。

上甘岭战役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最残酷、最激烈的战役。要把战役的宏大的场景、战争和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用短短的一部影片反映出来,难度是可想而之的。为此,服装师给他准备了8套拍戏用的志愿军军装。其中有整洁一新的、有与敌人肉搏时撕得支离破碎的、有被炮火烧焦的……据白老介绍,为了准备服装道具,服装师还颇费了一些周折。他们首先要到参加过战斗的部队去搜集原始资料,然后在按照每个演员的不同尺寸赶制一批当年志愿军军装,在军事顾问的指导下把军装加工成各种样子。关于拍戏的军装还有一段有趣的小故事。有一次,剧组要拍一场志愿军战士在坑道内阻击敌人的戏,当时的背景是志愿军战士刚刚经过一场与敌人的贴身肉搏,身上的军装已是残坡不堪了。当时,片场里除了一个演小战士的演员所有部门都已到齐,就在大家焦急等待时,扮演小战士的演员穿着一套整洁的志愿军制服昂首挺胸地走进了片场,他看看其他人的装束,再看看自己的装扮他得意的神情一扫无余尴尬得满脸通红,一着急差点掉下眼泪。看着他天真的样子在场的人都忍俊不住大笑起来。后来大家才知道,由于小伙子迟到化装师着急把衣服穿错了。

在拍几场缺水戏的时候,为了让影片再现当年的战场的真实效果剧组想了多种办法让演员尝试,最后,终于找到了一种方法。他们把一种化学试剂涂到演员的嘴唇上,1分钟后嘴唇马上开始干涸起皮、颜色呈苍白色。肉眼看上去与多少天没有喝水的状况差不多,效果是很好,但演员们也受了不少苦,那种液体一抹上,唇部感觉干枯、而且有痛感,戏一拍完人们必须马上去洗脸。由此,此后的一段时间大家都养成了频繁洗脸的习惯。

为了紧赶拍戏的进程,剧组成员都必须吃在外景地、住在外景地。

初春的朝鲜还真有些春寒彻骨的味道,人们平时要穿上厚厚的毛衣。刚刚打过仗的朝鲜资源匮乏,剧组的一日三餐吃的饮食非常单一,除了罐头以外很少有粮食和青菜吃,营养不良,加之水土不服,许多人都开始拉肚子。

一到夜晚,人们就地支起简易的帐篷,人们在地上铺上草垫席地而睡。当时晚间的温度很低,萧萧的山风吹得帐篷呼呼作响, 几个人只有挤在一起才能睡着。另外,蛇和老鼠这些不速之客也经常光顾帐篷里。每天早起,在被窝里发现一、两团蛇是正常的事情。这对男同志来说还可以适应,女同志们则免不了要大呼小叫一番了。“在朝鲜拍戏的几个月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白老告诉记者。

外景地设计难度大

“朝鲜刚刚打过仗,各方面的条件都很贫乏,这给影片的外景地设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但经过大家的齐心合力还是完成得很好。” 《上甘岭》影片的美术设计、中国电影事业美术设计的开拓者之一、今年80多岁高龄的刘学尧老人说。

1956年,刘学尧接受《上甘岭》的美术设计的任务后,心情异常激动。

随后,他和特级设计师蔡光一起到朝鲜当年志愿军战斗过的地方体验生活。他们从安东(现丹东)随乘志愿军车进入朝鲜,一路上处处可见战争的创伤。但是,一路上他们受到了朝鲜老乡的亲切接待。当时正举行板门店谈判,边界时有摩擦,枪炮声时有可闻。他们换上志愿军军装,以边界巡逻队的身份,踏上了当年上甘岭战役的战场。

虽然距上甘岭战役已有4年,一路上子弹壳、炮弹皮仍随处可见。山上光秃秃的,见不到一棵树木、一只动物,整个山顶石头被炸松,土翻起了1米多深。

他们打着手电走进了山腰志愿军作战的坑道。该坑道类似冀中平原的地道,有十几个射击孔。坑道仅1米多高,洞里潮湿闷热。那里没有水,不能生火,志愿军只能吃炒面和武装到牙齿的敌人顽强战斗。同时,他们也查看了敌人一侧的阵地。

上甘岭》的美术设计,因为场面浩大、地面光秃,色彩单调、层次变化少而难度极大。同时,还不能在实景地拍摄,所以任务相当艰巨。

为了真实再现当年的激战场面,刘学尧选择了相似的地形,调动了两个营的战士挖阵地工事,筑坑道口。导演沙蒙的工作很认真,他要求特别要着重环境人物的真实和变化,对服装、化妆、道具强调整体美术造型。

刘学尧紧紧把握住战斗残酷的变化过程的重要环节,注意渐变到剧变的情景,如阵地树木上的弹痕、枝杆的光秃,坑道口石块变成碎石;服装烧毁磨烂的痕迹;化妆注意战斗的血痕、硝烟涂脏要明显、突出,不用油彩化妆油垢,广泛使用颜料。他从人物形象入手,展示战斗阶段中人物造型的剧烈变化,烘托战斗的激烈。

在拍坑道内景的过程中,美术设计采用艺术真实的手法,相对加大坑道的高度,采用框架分解式结构,以人、坑道柱子、弹药箱造成层次感,解决了拍摄中的照明问题。同时,刘学尧对敌人的造型也注重真实,面部化妆,面部造型的就有500多人。

“经过数月的努力,影片终于与广大观众见面了,反响很好,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还亲自接见了剧组的主要成员,这是对我们工作人员的最大肯定。能参加《上甘岭》电影的摄制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荣幸,那段时间的经历让我受益终生。”说到这里刘老显得很激动。近段时间刘老的身体一直不太好,对于不能参加现场会他深表遗憾。采访即将结束时,他一再叮嘱代他向上甘岭战役的老英雄们问好,愿他们身体健康。(崔宏伟 李振村)

2002年10月14日01:58 辽沈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