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数据壁垒,避免信息泄露“被老板”
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当你还在为5000元月薪辛苦奔波时,却被告知名下多了一家甚至几家公司,莫名其妙地当上了老板,做起了法人代表……会怎么样?
据央视报道,河北石家庄的冯先生就莫名躺枪。去年4月,当地住房保障部门查出他名下有两家公司,取消了他继续租住保障房的资格。在当地多个部门间来来回回折腾了近一年,冯先生也没能证明“我不是老板”。最新消息显示,节目播出后,市场监管总局高度重视,立即责成有关地区市场监管部门认真调查核实情况、迅速果断处理,并派出督查指导组赴河北省石家庄市等地督促工作落实。
相信随着监管部门的介入,“被老板”难题会有一个妥善的解决。很简单,尽管此前各部门推来推去,但真相只有一个,冯先生是不是开办公司,并非难以查证。即便他的身份证被盗用,也应该有更多的旁证材料证明他是被冤枉的。
事实上,冯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据报道,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央视记者就接到了全国各地上千份案例。被冒名的情况也是五花八门,有公司注册人身份信息是自己的,照片却被换成别人的;有人因名下公司欠下巨款,被限制坐飞机高铁;有人还发现名下公司欠款1800万元,成了老赖;有人则发现自己被冒名注册了130多家公司。
可以说,“被老板”已经成为当下经济社会的一种“公害”。其危害不仅仅在于给具体的当事人带来巨大的困扰乃至经济的、名誉的损失,还在于可能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损害社会信用的基础。
一方面,有必要考虑在“宽进”的前提下,设置严格的过程监管。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当然包括简化登记手续,但不是说,简化了就不存在监管了。必须明确,“宽进”绝不是鱼龙混杂,更不是可以随意冒名。
比如央视报道就透露了一个细节,在当地,登记注册一家公司,公司法人代表和股东,只需要提供身份证复印件即可,而且这些手续,都可以委托他人代办。这样的操作岂止是“简化”,简直就是不负责任、不作为、乱作为,应该迅速纠正。
另外,关键还是要破除各种信息壁垒,建立完备的市场信用体系。一个人的个人信用,应该包括他的商事信息,而这些信息应该是可以查证的,相关部门不能把甄别信息的责任完全推给当事人。
据披露,市场监管总局目前已经完成“全国企业登记身份管理实名验证系统”建设,将于3月1日在河南全省率先上线服务,并在全国范围逐步推开。这样一个系统,将有效解决线下申请登记注册身份验证问题。
“被老板”现象频发也表明,在个人信息保护上,仍任重道远。一个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太多环节来提取他的个人信息,而当这些环节未能或不能妥善保管这些信息的话,则由此带来的麻烦必然会成为社会之痛。
从证明“我妈是我妈”,到证明我不是“我”,乱云飞渡中,公民权利保护问题仍是个困扰。对此,监管部门理应切实履职尽责,利用大数据尽快实现多部门信息共享,通过技术手段升级堵住各种漏洞。同时,也要强化过程监管,保护民众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