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今天,我们这样当好工人!来看三位明星员工的成长之路

独家观点

2019-02-26 10:44

招工难的当下,我们来探讨一个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合适的工人“找不到、稳不住、留不下”,这是许多企业的共同感受。即便“机器换人”后,缺的还是人,能够驾驭一体化设备的高技能产业工人

新时代呼唤高技能的产业工人。“世界最大工厂”正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产业工人所缔造,一线工人更是企业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基石。

在慈溪、临安、宁波北仑,记者采访了三个企业的“明星员工”,他们的成长故事告诉我们,年轻人到生产一线去,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上大有可为。

新海医疗器械宁波研发中心 单剑

流水线工人“逆袭传奇”

“我们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占80%,单剑是我们从一线工人中发掘出的一个宝贝,是难得的实用型人才。”新海科技集团副总裁薛飞如此评价。

单剑新海公司一直是一个传说。一句话概括他在新海这些年,就是一部“逆袭史”——从打火机流水线工人到医疗产品科技攻关带头人。

2018年12月,中国设计红星奖颁奖典礼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医疗器械品牌——培护宁,获得了2018年中国设计红星奖金奖。令人感到有些意外的是,培护宁“智能护理机器人”的领头人单剑,15年前还只是新海打火机流水线上的一名年仅19岁的装配工人。

“我们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占80%,单剑是我们企业从一线工人中发掘出的一个宝贝,是难得的实用型人才。”新海科技集团副总裁薛飞如此评价。一个中专毕业生,是如何带领研发团队帮助一个新生医疗企业在数年内实现年产值过亿的?抱着这样的疑惑,记者来到位于慈溪的新海科技集团一探究竟。

“拿了红星奖,企业的名气一下子就变大了,年前来了个大订单,一上班就特别忙。”正月初十,记者在新海科技集团医疗器械宁波研发中心见到了单剑,上班第一天,他就迅速进入了工作状态。戴着眼镜,身着西装衬衫,在他办公桌后的白板上,贴着研发项目进度表和他自己画的产品设计草图……眼前的单剑身上,已经看不到一个流水线工人的痕迹。

1986年出生的单剑,2005年中专毕业就从老家甘肃来到慈溪打工,成为了新海电气砂轮打火机车间一名普通装配工,3个月实习期过去了,他成为了所在分厂装配速度最快的一名工人。

当时的新海打火机九分厂厂长朱周挺对单剑的印象很深。“员工在装配车间实习期满之后有一个选择岗位的机会,装配的工作强度比较大,单剑同一批进来的工友大多选择了检测、包装等相对轻松的岗位,但是他却偏偏选了不但没有工资、工作强度反而更大的模具学徒工。”

“模具是制造业的核心,既然做了这一行,就要把关键技术学到手。”抱着这样的想法,单剑苦学模具制作工艺,不断琢磨研究如何优化公司现有产品,做了不少设计草图。偶然间被朱厂长发现,便把他调到了设计岗位,当年便开发了近10款新产品,为企业赢得了3500万元销售额,2006年被评上了宁波市“十大外来务工明星”。

此时,正值新海科技集团从生产代工贴牌打火机向生产自主品牌转型阶段。单剑对工业绘图的兴趣有了用武之地,他从头学起,不断向行业前辈请教,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款产品。仅仅过了5年,单剑便成了所在分厂的技术主管,牵头研发了30多款打火机、点火枪,申请了20余项发明专利。

2012年,新海看到了打火机这一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天花板”,将一部分力量转向了医疗器械产业,研发生产老年人护理设备。医疗产品研发的重任,落在了单剑的身上。“原先的知识储备完全不够,必须不断学习。”近些年,利用工作之余,单剑取得了西北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大专文凭,并继续进行专升本的学习。除此之外,还参加了大大小小十几次的医疗设备、工业设计的短期培训。

新海的几次转型过程中,单剑不仅好学,而且学习的方向与企业发展规划都高度一致,展现出了极高的适应性。2017年,新海集团医疗产品线的产值仅为打火机的七分之一,但其带来的利润已与打火机持平。这个做了20多年打火机的慈溪老牌企业,在单剑这样的优秀工人帮助下,正在悄悄发生变化。

杭氧焊热车间 孙大祥

“焊接明星”炼成记

“孙大祥就是我们的老学员,焊热技术的讲座他几乎场场不落,像他这样好学的不多。他可是我们车间的‘学霸’,我们现在有问题都找他。”工友祝兵海称赞说。

2月15日,杭州杭氧股份有限公司临安制造基地的透平压缩机的焊热车间里,火花四溅,焊接时发出的滋滋声时断时续,车间主任助理孙大祥正在进行新年开工以来的第一次焊接,看到记者,他挥挥手,示意记者稍作等候。

戴上面罩,插入焊条,持枪加热,不一会,他便完成了新年的第一次焊接作业。焊接产生的焦味逐渐散去,孙大祥起身走到记者面前。

“在我进入车间的时候,同龄人已经不太待见车间技能工人了。”孙大祥说,2003年,他从江苏淮安高级技工学校毕业时,同学们就很少选择进入车间,他们觉得苦,觉得累。本着“学一门专业技术养家”的心态,他进入杭氧焊热车间学习叶轮焊接。这一干就是16年,孙大祥从初出茅庐的焊接学徒成长为杭氧名副其实的“焊接明星”。

孙大祥的办公桌上堆满了《焊接》《金属材料热处理》等专业期刊书籍,这些书曾伴随着他度过无数个日夜。“学进去才知道,叶轮焊接竟然有这么多门道。”钻研进去的孙大祥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焊接不是很容易吗?我经常在街边看到焊工作业。”我问。“非也,焊接可是门技术活,叶轮焊接更是如此。”孙大祥兴致勃勃地跟记者介绍起来。原来,叶轮是保证透平压缩机平稳运行的关键,焊缝不仅要保证平整密闭,内部也不能有任何气泡和杂质,否则空气进入压缩机时就会产生波动。在这方面,孙大祥可没少吃亏,好几次因为内部结构问题,叶轮无法通过测试,只能返工。

“风扇转起来不稳,设备要出大问题。就像在高速公路上开车,路不平,车就会颠。在压缩机里,这是致命伤。”孙大祥说着,打开一盏灯,在灯光的映照下,我看到经过打磨的平整焊缝与设备融为一体,里面别有洞天的精密结构更是让人对叶轮焊接工人肃然起敬。

十几年的刻苦钻研让孙大祥的手艺日益精进,但他在叶轮焊接上的尝试和突破从未停止。2015年的一天,杭氧研发人员拿来一块全新的材料板,对孙大祥说:“我们要更换叶轮材料,你负责攻关焊接工艺。”这块板材是沉淀硬化不锈钢,此前很少用在叶轮制造上。

“这种材料耐腐蚀、耐高温,焊接参数和工艺都要调整。”时间不等人,为了做好工艺配套,孙大祥马上召集团队讨论解决方案。“每次试验必须一气呵成,加班到晚上10点是常事,回到家,还要查阅资料。”经过3个月的技术攻关,孙大祥团队拿出了完美的焊接方案,如今,沉淀硬化不锈钢叶轮焊接已经成为孙大祥工作的日常,他焊接的直径1.2米的叶轮已经应用到四万等级空分设备上。

将更多的技术攻关机会交给车间工人,在杭氧,孙大祥的成长不是个例。目前,杭氧已建立起完善的培训体系,“导师带徒”“岗位讲师”等贯穿全年。“孙大祥就是我们的老学员,焊热技术的讲座他几乎场场不落,像他这样好学的不多。他可是我们车间的‘学霸’,我们现在有问题都找他。”工友祝兵海称赞说。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肯干肯学,总会有成绩。”孙大祥说着,还不忘检查继续焊接完成的叶轮,那股一丝不苟的劲儿正是工匠精神最真实的写照。

吉利焊装厂总焊线 陈剑秋

年轻的“机器人教官”

“我师傅年纪和我相仿,但他已很厉害了,哪怕在比赛上碰到陌生的设备,他也往往能融会贯通。”徒弟张为特别佩服师傅的自学能力。

搬起机舱、前地板、后地板,先有序拼放,接着是一阵火花四射。在三个硕大机器人的默契合作下,一量轿车的底座框架,就这样被焊接完成,并转入下一单元的加工……这是吉利汽车宁波制造基地焊装厂的总焊线上,每120秒内便会上演一次的场景。当记者见到陈剑秋时,这位年轻的技术工人正手捧机器人示教器,站在透明隔板外,认真地注视着这一幕。

在智能制造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当下,工业机器人逐步替代工人,承担起制造一线越来越多的工作。陈剑秋刚到焊装厂的时候,厂里只有22台机器人,短短的两年多过去,机器人数量已达近50台。所属工种是“设备维修技术岗”,日常工作中,陈剑秋负责巡检厂内工业机器人分布最集中的“总焊线”。很多时候,他便像现在这样,化身一名“机器人教官”,密切关注着线上各工位机器人的一举一动。这里新增的每一台机器人,陈剑秋都曾参与到它们的程序编制和工位设定中。

“和机器人打交道,很有趣!”1994年出生的陈剑秋从小就爱玩遥控汽车,初中还参加过计算机电脑编程竞赛,一讲起操控工业机器人,他眼中有光:“在不久的将来,工厂将完全是它们劳作的天下,而我们技术工人,就要学会操纵与维护它们。”2016年夏天,刚从江苏大学机械电子工程系本科毕业的陈剑秋,选择加入吉利汽车。2017年初,陈剑秋来到了宁波制造基地焊装厂的设备维修班,成为了技术工人孔庆章的徒弟。

“聪明,一说就会。”讲起这位得意门生,师傅孔庆章的夸奖脱口而出。一碰到想不明白的问题,就请教师傅。虽然孔庆章的学历是中专,但言语间,本科毕业的陈剑秋对自己的师傅是满满的敬佩:“师傅有一个小本子,里面记录着他工作19年里曾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很多问题,一翻开,就有答案。”由此,他总是主动积极,什么都想着去干一干。入职第一年,他便迅速学会了岗位各项技能,此后更是不断试错,甚至自寻挑战。很快,2018年年初,正式入职仅一年的陈剑秋,也做起了新人的师傅,如今,他已有5个徒弟。

“我师傅年纪和我相仿,但他已很厉害了,哪怕在比赛上碰到陌生的设备,他也往往能融会贯通。”徒弟张为特别佩服陈剑秋的自学能力,他告诉记者,陈剑秋的房间里放着好多奖状和奖杯,都是他参加大大小小的工业机器人技能大赛得来的:吉利集团“工匠杯”工业机器人技能大赛首届二等奖、第二届一等奖,全国机械行业工业机器人职业技能竞赛首届个人优秀奖……

2018年,陈剑秋成为公司多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的设备技术负责人。他带领徒弟,和其他团队一起,改造了焊装厂的自动化流水线设计,重布工艺分布,进一步将人工工作量转移到机器人身上,使得焊装厂每160秒下线一台白车身的生产节拍提速至每120秒一台,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此外,还对公司使用长达十余年的包边压机进行了大修改造,对使用已达寿命的ABB机器人进行了系统评估,对部分机器人部件进行了系统大修更换,延长了机器人使用寿命……

一同毕业的同学里,和他一样进入工厂的寥寥无几;同届进入吉利的,留在制造一线的仅有十分之一。但陈剑秋却深爱着自己的工作:“工厂里不比办公室的冬暖夏凉,但能让人进步得更快,对实践操作也掌握得更清楚。”他说,自己最为看重的,是在工厂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浙江新闻+】

产业工人的“大时代”

中国经济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这也将是一个培养、造就高素质技术工人的“大时代”。时代赋予制造业以重任,也必将赋予产业工人以荣光。

产业工人手中掌握着“中国制造”的品质生命线。再先进的制造业,也需要产业工人来完成。然而,优质产业工人青黄不接,成为横亘在制造业转型升级面前的一个难题。

这些年不少制造企业抱怨“招工难”,主要是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说白了就是成熟技术工人的断层加速:没有受过系统技术职业教育的工人,难以适应专业化、精品化的产业新需求。试想,放下锄头进城闯荡的务工人员,给自家打家具恐怕都是“差不多就行”,又何谈对技术工艺的“精益求精”?

制造业的灵魂在于人的整体素质和创造能力。为什么单剑能成为新海公司的“一个宝贝”?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可以为企业创造巨大的利润空间!优秀的技工就是企业的竞争力,就是宝贵资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用30多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百年的工业进程,如何孕育大量成熟优秀的产业工人

首先,要让他们的口袋有钱,脸上有光。小时候常听《咱们工人有力量》,那昂扬欢快的旋律诉说着整个时代对工人的无限崇敬。身着蓝色卡其工装的“产业工人”曾经是一个让人印象深刻、引以为豪的职业形象。而正是这种自豪与骄傲的力量,为中国后来改革开放的经济奇迹,奠定了从无到有的大工业基础,培养了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大军。

其次,凭借一手绝活,优秀的产业工人受到所在企业的器重,但他们的光环一般很难越过厂区。如何让这些优秀人才,得到政府层面的高度认可,落实相应的激励机制并保障他们的日常待遇?若导入一种不惟学历看能力,不惟资历看业绩,不惟身份看素质的人才评价机制,必将为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大显身手提供广阔的舞台。

最后,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到制造一线就业,不仅是政府的事,更是企业的事。特斯拉干的不是制造业?戴森里年轻人少?关键是什么样的制造企业吸引年轻人。渴求为人重视、实现自身价值,是人类的天性。与收入提升相对应,不少年轻工人更渴望人生出彩的机会。有的企业已经实行了面向技术工人的股权激励,打通技能、技术和管理晋升通道,设立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等。这些创新举措,有利于促进形成“当工人有前途”的价值导向。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陈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