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清社会风情
因多妻制、娼妓、包办婚姻、童养媳、蓄奴等现象的存在,清代一直有贩卖人口的情况。晚晴时期内忧外患,民生凋敝,社会问题凸出,既存在广大的人口“买方市场”,也有无数的不幸者沦为被出售的商品。妇女儿童是人口贩子的主要“商品”。社会上各种恶势力用拐骗手段贩卖妇孺,是当日常见的社会新闻。
典妻贩婢
广西南平人刘某,想趁本县饥荒之际贩卖人口赚钱,便把妻子抵押给富户借了30两银子作人贩子本钱。谁知买来的两个少女在广州被更凶恶的拐匪抢走,刘某落得人财两空。
设计陷人
北京高某以拐卖人口为业,其引诱一候选官员与被拐妇女行苟且之事,然后又以“奸宿民妇”的罪名勒索那个候选官员。
逼孀为妾
直隶宝坻县有一家人,把寡媳卖给富家作妾。媳妇不从,公婆就用红巾捆住媳妇的手推上车去。后来,地方官为了维护纲常伦理,制止了这宗人口交易。
拐匪横行
南京王某的新媳妇在河边淘米,突然,从一艘大船上跳下两名壮汉把她抢入舱内,她被辗转售卖,终被卖到妓院。
强劫民妇
江苏六合县一伙歹徒,在光天化日之下强劫一名妇女,“沿途轮流背负,先行奸宿,意图嫁卖得钱瓜分”。知情者均不敢过问。
拐匪邪术
拐匪横行,在社会上造成恐怖气氛。拐匪往往被说成有迷人邪术的人这幅画说的是一个少妇,在路口给一个老头喷了一口烟,便迷迷糊糊地跟老头走了,幸好碰上熟人才获救。
拐孩匿窖
在北京,拐匪照样横行。有一个董姓拐子的幼儿无意泄露出家中地窖藏有6名幼孩,董某的罪行于是败露。
衣冠禽兽
贩卖人口的还有读孔孟之书的士人。广东肇庆某秀才,企图设计把寡居的姐姐和12岁的外甥女骗卖。画家称之为“儒门之败类,名教之罪人”。
此间清朝官府也一再出示,严禁贩卖人口,但拐卖“十案不破者九”。即使破了案,官员为省事,对拐匪的处理也很轻。因而拐匪更加肆无忌惮,社会上此类问题亦是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