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商协会改革需要回归本性

财经

2019-02-24 00:04

作者|李秀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行业协会商会(简称商协会)一直在摸索前行,其间的发展有进步,也有遗憾。不可否认,商协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在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全新时代,商协会改革已经明显滞后,改革向何处去,在理论和现实层面有共识,也有分歧。虽然商协会改革的步伐一直在加速,各种文件也频繁出台,但多是“零打碎敲”式的改革,缺乏顶层设计的蓝图。

我们要建设怎样的商协会,如何回归商协会的本性?这是核心问题,是最简单的问题,却也是最难实现的难题。

关于商协会,近几年最大的争论是商协会应该如何定位,商协会究竟是什么性质的组织,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由吴敬琏担任总顾问的“中国民间商会论坛”,从2001年开始,就对商协会回归本性这个问题重点讨论。十几年来,有些问题已经达成了基本共识,但这些基本共识经常“兜圈子”被反复讨论,因此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他经常提醒学界要注意这个问题。

商会究竟应是政府附属的“二政府”,还是作为企业家的自治团体?显然,按市场经济的通例,答案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和机制转变方案对四种民间组织实行无主管直接登记,是商协会改革的一个里程碑。对行业协会商会回归本性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

但在吴敬琏看来:“对这方面问题的讨论、研究还需要深入。中国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经过长期讨论,一个口号定下来,文件写进去了,过了几年,这个文件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就忘了,只剩下名了。商协会的事情也有这种可能,即虽然开辟了一个新的阶段,但如果我们不能继续深化过去十几年的成果,还有可能走样或者走回头路。”

他坚持,要继续不断回到最基本的问题去讨论。也就是说,到底行业协会商会是干什么的,到底它的定位定性是什么?这个问题要不断深化,它实际上涉及到我们到底要建什么样的社会的问题。

“在每一项改革的初期,通过意识形态讨论为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取得起码的生存条件是非常重要的。”吴敬琏说,我们不应该忽视当前商协会的各种理论问题的研讨。

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改革的特点和优点,是没有什么理论上的研究和预先设计,“草鞋无样,边打边像。”只要试试碰碰地摸索前进,最终一定能形成一套好的体制。吴敬琏认为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在中国改革的开始时期,一方面改革的要求十分迫切,另一方面我们已经和国外经济界隔绝多年,在这种情况下,只好“摸着石头过河”,起步往前走。这是不得已而为之。

作为“中国民间商会论坛”最早发起人之一、无锡民营经济和民间组织研究所所长浦文昌直言:改革开放后,商协会的发展有成绩、有进步,但有些方面是倒退的。商协会改革的方向究竟向哪儿?究竟想搞成什么样的商会?这个问题还没有想清楚。十八届三中全会搞了一个深化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的特点就是总体设计,要有一个顶层设计。商协会的发展也要有一个顶层设计,不能摸着石头过河。“我们现在有很多政策是矛盾的,而且商协会的理论和政策都不成体系,和世界各国相比,我们的商协会发展是处在一个落后的状态。”

吴敬琏主张不断地到基本问题去讨论,是为了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高度去深化这些共识。而不是在已经取得共识的问题上来回重复“兜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