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西米亚狂想曲》:今年最燃的音乐传记片
北京时间2月25日,第91届奥斯卡奖举行颁奖礼。《波西米亚狂想曲》获得包括最佳男主角、最佳音效在内的多个奖项。
《波西米亚狂想曲》(Bohemia Rhapsody)适合很多人群观赏,音乐迷当然受益最大,足球迷肯定会为“We will Rock you”以及“We are the Champions”这两首歌而疯狂(虽然不是官方歌曲,但是每届世界杯、欧洲杯上响起的旋律都耳熟能详),性向不同者也会为男主角的身世经历而有认同,甚至撸猫、“吸猫”者也可以从中找到极大慰藉,此处不剧透。
电影不仅致敬殿堂级的Queen(皇后乐队)和其主唱Freddie Mercury,精心挖掘出一首首经典歌曲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最关键的是让我们看到一个不断挑战自我,重塑性格,和社会成见、音乐陈规、所谓“性取向正确”的偏见不断斗争的勇敢者形象。所以尽管《波西米亚狂想曲》有剧情、剪辑、史实参差(试问,哪一部伟大的传记片没有这样的毛病?因为太伟大,太耀眼,才会瑕不掩瑜)等方面的小问题,但是北美上映三周以来一直热度不减,电影院里《波西米亚狂想曲》魅力旋律还不时响起,至今稳坐票房前五。
电影一开始是一个印度小哥在伦敦希斯罗机场干着扔行李的苦活,是,他就是本片的男主角Farrokh Bulsara,出生于一个印裔的家庭。小哥一头卷发,深陷的眼眶,微笑迷人,有着1970年代初特有的桀骜不驯的气质。Bulsara周末不愿待在家里,和下班回来的中产父亲口角两句,当然,是以一种磁性声线的“打开方式” ,就来到了热闹的伦敦街头,偶然机会他看到当地乐队Smile的演出,跟了一阵,在他们主唱退出之后,好不掩饰地要求加入。肯定被鄙视,“你算哪根葱,跑来毛遂自荐”?然而小哥一开口,惊为天籁,背后那种自信和勇气一下子就折服了Simle的吉他手和鼓手。从此Queen的传奇开始了,而Bulsara也正式改名为Freddie Mercury,一个代表时代的名字。
拉米·马雷克饰演Freddie
《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内核就是两个:挑战传统和勇敢自我。真天赋和真性情就是Freddie。他跳出了家族移民的框框,不满足中产生活,走向了移民后裔很少涉足的艺术和音乐领域。而整个Queen乐队也是英国普通中产的奋斗历程,几乎没有狗血和太多八卦(乐队成员Brain、Roger、John都有高学历,Brain甚至是博士,专攻EE/电子工程)。Freddie个人形象一开始也遭到耻笑,一个深色皮肤的小龅牙,也妄想“玩音乐”?但是他做到了,用自己的才华和无可挑剔的声线(横跨四个八度);他穿着中性,还喜欢易装,在时装店遇见自己一生的真爱Mary,她为他换上精美的女装,Queen成名后,他穿着蜥蜴装全美巡演,蔑视世俗。1970年代的记者会上被追问自己的性向,Freddie用礼貌的微笑和机智回避,虽然那时候他很厌恶媒体,虽然同性恋刚刚从一些国家的精神疾病名单里被删除。
如果说以上是理念上的挑战,电影还有Freddie Mercury音乐上的不懈追求,以及他诚挚的情感波折,这两者直接冲击观众的感官。电影详细介绍了《波西米亚狂想曲》这首“神曲”的由来。Queen因为特立独行,创作型而被EMI签下,Freddie如此总结,“Queen does not belong to any genre or culture”(皇后乐队不属于任何类型和文化)。主创来到大庄园,潜心创作。一望无尽的草原和Freddie隐藏已久的“爱男人”的欲望都客观激荡出了这首惊世骇俗的《波西米亚狂想曲》。
它来源于Freddie反手弹出的前奏,就像莫扎特反手弹钢琴一样。它完全不同于当时流行歌:长度有六分钟之久,形式上融合摇滚、歌剧、民谣,摒弃副歌,内容则有关一个小男孩的谋杀和虚无主义。在音乐史上它代表了新的创作方向和对传统摇滚的改良。这种自由而激情的创作完完全全惊呆了试听的EMI高层,他们害怕市场接受不了,Queen则回应他们一记响亮地摔门和Freddie从楼下扔进办公室的石块。这个石块就代表着打破市场的偏见,《波西米亚狂想曲》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以及之后的种种传奇,证明Queen的坚持绝对正确。建议读者在边欣赏犀利之作的同时,绝对要查一查《波西米亚狂想曲》在摇滚史上的传奇。
电影的后半段讲述沉沦和重塑。和几乎每一个大红大紫的乐队一样,Queen也遇到了膨胀和虚荣,经纪人的见利弃义与鸡贼;Freddie陶醉在酒精和名声之中,更关键他发现自己是双性恋,女友Mary无法接受,无法和别人分享他的爱,Freddie一度只能靠整日笙歌来虚度,直到一个大雨夜,Mary来探望看到这些伤心的场面坚持要离开,Freddie淋湿在雨中才发现音乐和情感才是自己的最爱。他承诺要照顾Mary一辈子,即使她选择离开。生活中Freddie也真正做到了,演唱会一直邀请Mary,死后留给Mary自己的豪宅Garden Lodge和所有音乐版权,坚持让Mary埋葬自己的骨灰,全世界只有她知道Freddie埋在哪里。泪目。
但这时他却发现自己得了艾滋病,最可怕的是排练时高音受到了影响(这是电影虚构,混淆了时间顺序,因为Freddie直到1987年才被查出艾滋病)。关键时刻被他“作”掉的乐队还是选择收留了他,“we are a family”大家庭的温馨让他找回了自我。Queen决定复出,在1985年电视直播的慈善现场演唱会(Live Aid,为埃塞俄比亚饥荒筹款,美国和英国同时开始,有上百位巨星参加,持续16个小时),七万人潮中再度响起Queen那些颠覆而震撼的歌声。
这最后的20分钟是绝对的经典。它再现了当年的直播现场,被美国影迷称为“分子层面的细致还原”,出演Freddie的演员Malek每个动作、表情,甚至情绪都是ctrl+v的模仿,刻意营造的4:3的画面压迫感加上温布利球场的万人山呼海啸,Freddie极富磁性和感染力的声音,Queen乐队那些歌曲,你发现你已经完全沉浸其中,不觉热泪盈眶。摇滚不死,精神不逝。
在此之后,Freddie一直和艾滋病斗争,也一直创作演唱到生命最后一刻。1991年他逝世后,Queen乐队以他的名义设立了基金,捐助艾滋病研究和治疗。
普通的影迷,在如临现场的演唱会和原声音乐中,看到万人欢腾,音乐燃爆的场面,被感染,泪目已足够。诚如豆瓣上影迷所说,“好音乐是幸福的原子弹”。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