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全岛“禁塑”之后,推广可降解产品是关键
日前,海南省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并解读《海南省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实施方案》(简称“方案”),宣布海南自今年起分种类逐步推进全面禁塑,2020年底前,全省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
海南拟全面“禁塑”,引发广泛关注。有媒体称,海南有望成为全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禁塑”、有效防治“白色污染”的省份。但其实早在2015年1月1日,吉林省就成了全国首个实施省级“禁塑令”的地方。只不过,在“最后一公里”遭遇到了“令行不止”的窘境。
即便如此,海南的全面“禁塑”,仍给人不小的期待:无论是出台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生物降解地方标准,还是首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采用国际普遍实施的押金回收制度,引导驱动一次性塑料标准包装物回收,着力解决回收体系“最后一公里”的难题,都颇显“前沿”。
海南在“限塑”变“禁塑”方面大幅迈步,并不突兀:海南海岸线长,又是旅游大省,可长期以来,大量塑料垃圾流入大海,许多都遗留在海洋生物体内,对海南的生态环境显然造成了严峻考验。
碧海蓝天不容“白色污染”的侵袭。2018年,海南被确立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全面禁止在海南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加快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应用。”如今出台明细方案,也算是水到渠成。
海南、吉林先行,其他地方也不容懈怠。尽管从2008年6月起,我国就已开始施行“限塑令”,但从10多年的执行情况看,效果并不能让人满意。
究其原因,一方面,一些商家受利益驱使,为招揽顾客,直接提供免费塑料袋,尤其是农贸市场等小商贩;另一方面,消费者对塑料制品过度依赖,几毛钱的收费无法阻挡对塑料袋的热情。存量难减的同时,一次性塑料用品在外卖、网购、快递行业被广泛使用,也让“限塑令”面临新的挑战。
在此情况下,从“限塑”转向“禁塑”的呼声越来越高。或许对各地而言,全面禁塑需循序渐进,很难一蹴而就,但在海南等地已率先迈步的前提下,更多地方也可予以“对标”,加以借鉴。
纵观海南此次出台的方案,从完善法律法规到建立回收体系再到明确生产责任,不乏亮点之处,而最大的亮点无疑是研发和推广全生物降解替代产品。这也正中要害——实施“禁塑令”,不是封杀所有塑料制品,而是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等。但从目前市场情况来看,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的价格明显偏高,影响了消费者使用的积极性。
也就是说,如果市场能提供“科学有效、经济合理的替代产品”,如今的一次性塑料用品自然就会被淘汰掉。因此,研发和推广全生物降解替代产品,加快替代产品的研发、生产和供应,提高生产和供应量,逐步降低销售价格,无疑是抓住了问题的“牛鼻子”,也可让更多地方参照。
说到底,“禁塑令”并非管住一个塑料袋那么简单,背后交织的是城市的战略定位、民众的消费观念以及商家的切实利益,这考验着政府部门的施政智慧。海南是这样,其他地方亦如是。也希望海南向“白色污染”全面宣战后,更多地方能跟上。
□汪昌莲(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