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桥水创始人瑞达里奥《穿越债务危机》全译(30)

财经

2019-02-24 09:33

本节核心摘录

1. 为什么央行独立于政府很重要:为了建立(公众)对于新货币的信心,处于通胀型去杠杆的国家需要停止债务货币化的进程。只要政府可以逼迫央行印钱来覆盖债务,就会存在新货币贬值的风险和硬资产(译者注:如黄金)背书失效的风险,这也是为什么央行独立于行政体系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

2. 消除赤字是最后也是唯一的选项:央行在通胀型去杠杆进程中停止进行债务货币化时,政府要么找到的新的融资渠道来支撑赤字规模,要么消除赤字,要么取得对央行的控制并继续推进债务货币化。由于对一个正处于通胀型去杠杆进程中的国家来说,找到新的融资渠道近乎不可能,且债务货币化只能起到拖延问题的作用,财政预算迟早需要回归平衡,(因此也只剩下消除赤字这一个选项)。

正文部分

1923年末—1924年:超级通货膨胀结束(下)

(4)结束债务货币化

为了建立(公众)对于新货币的信心,处于通胀型去杠杆的国家需要停止债务货币化的进程。只要政府可以逼迫央行印钱来覆盖债务,就会存在新货币贬值的风险和硬资产(译者注:如黄金)背书失效的风险,这也是为什么央行独立于行政体系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

两个重大公告的宣布确保了德国债务货币化的停止——一则最初是私下的公告,另一则一开始就是公之于众的公告。首先,1923年8月18日,德国央行通知魏玛政府,从1924年起央行不会对政府债务是实施贴现。尽管(双方签订的这个)备忘录属于非公开性质,但是这个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德国的工业精英阶层,迫使德国的政策制定者(不得不)重新思考财政改革的必要性。第二则通告于1923年8月15日公布,在该则公告中德国央行声明将对政府授信进行上限限制(12亿新德国马克)。此外,新政策规定在当年11月15日之后,禁止德国央行对政府债务实施货币化。

之后的一段时间,公众和政府都质疑德国央行和德国地租银行是否能够遵守它们的承诺。毕竟,德国地租银行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借给德国政府总计12亿的地产抵押马克。(然而,在)1923年11月,政府在向德国地租银行发出了4亿地产地租马克的借款请求之后,德国地租银行的高层顶住了压力(并未答应德国政府的要求),(这一举动宣告着)德国央行独立自主新时代的开端——长久以来(德国政府)随意(实施)债务货币化的行为终于得到终结。

(5)消除赤字

央行在通胀型去杠杆进程中停止进行债务货币化时,政府要么找到的新的融资渠道来支撑赤字规模,要么消除赤字,要么取得对央行的控制并继续推进债务货币化。由于对一个正处于通胀型去杠杆进程中的国家来说,找到新的融资渠道近乎不可能,且债务货币化只能起到拖延问题的作用,财政预算迟早需要回归平衡,(因此也只剩下消除赤字这一个选项)。

1923年末时,魏玛政府已经达成消除赤字的共识。(其实对于魏玛政府来说实在)没有什么其他选项可选,随着债务问题(译者注:战争赔款问题)得到缓解,消除赤字实质上已成为可能。用德国时任财政大臣的话说:“如果我们不能狠下心来砍掉政府的支出、或是无法对已经十分臃肿的经济进行瘦身,那么在前方等待我们的唯一命运就是彻底的混乱”。

自1914年战争爆发伊始,德国政府已经实施财政赤字政策多年。然而在1923年的8月,政府通过将相关税收锚定通胀(译者注:即根据通胀变化调整税收)以及征收紧急税的方法,开始逐步解决财政赤字问题。当年10月时,德国政府已经实现将所有税收锚定到通胀。

此外,政府采取了各项激进措施缩减支出,例如开除了25%的政府职员,并将剩余职员的薪水调低了30%。(同时,)魏玛政府停止向鲁尔区参加“消极抵抗”运动的工人提供昂贵资金补助。上述的紧缩措施(诚然)非常痛苦,换做是一两年前根本无法落地实施,但是超级通货膨胀对经济带来的巨大打击和混乱让德国公众意识到,即使不惜任何代价也必须让物价重回可控的范围之内。

不过,最重要的是,在上述税收政策实施之后,德国社会通胀逐步趋稳,德国货币汇率也更加稳定。该种稳定带来了良性的循环:通胀下降和汇率趋稳有利于增加政府的真实税收收入,财政赤字规模得以减小,公众对于德国政府停止债务货币化的信心也开始增加。当年11月,在地租抵押马克进入流通后,政府的真实税收迅速增长,从1923年10月的1500万金马克增长到1923年12月的3亿金马克。截至1924年1月,政府已经走向财政盈余。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