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易!执着到底,这么多年他终于有新片要在下个月上映了!
时间已近春节档的热度正在慢慢散去,2月的累计票房也已经正式突破百亿,不过在经过一番喜剧与科幻的视觉轰炸后,3月,我们或许该换换口味了。
说起来,3月份最让壹哥心怀期待的,不是妇女节为复联4打前站的《惊奇队长》,而是张猛导演的新作《阳台上》。
电影是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不过,最先吸引壹哥的,厚脸皮地说,是影片简介中的“偷窥”二字。
上海老城区,整日无所事事的张英雄(王锵饰)一直生活在父母的溺爱下。父亲因为与拆迁工作人员陆志强发生冲突而忽然离世,张英雄决定要为父亲报仇。可生性懦弱、摇摆不定的他,却在不断偷窥、跟踪的“复仇”过程中,对陆志强的女儿陆珊珊(周冬雨饰)产生了复杂而冲动的感情…
看此前发布的预告片,寥寥几笔,张猛镜头下那个逐渐暗恋上跟踪对象的迷茫少年形象,便已经颇为立体。
想来,对很多曾经年少的男人,这样望远镜那边的暗恋,即便真实生活中没有过,也一定心怀涟漪地脑补过。
而望远镜镜头那边的画面,又被导演加了一层少年视角的滤镜:粉红色的调调,带着浪漫,却也透出几分战战兢兢的负疚感——这其中的矛盾与纠结,想必也正是张猛试图传递给我等“围观者”的。
事实上,抛开这些最表面的噱头,《阳台上》依旧有着张猛导演一贯的现实主义关怀。
从处女作《耳朵大有福》,到8年前广获赞誉的《钢的琴》,我们总能从张猛的镜头中,感受到一种国内电影少有的独特情绪。他的大胆,与他的掌控力,是张猛现实主义主题诉求背后,最强有力的两大支撑。
《钢的琴》中,东北下岗工人给女儿自制钢琴的故事背后,故事的底色却是时代发展过程中的悲凉。
来到《阳台上》,借由这个跟踪与暗恋的少年故事,张猛试图传递的,依然是这个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悲凉。这一次他的角度或许更为刁钻,却也更具共鸣——关于中国老城区改造下,无数拆迁户生活中的真实一面。
进入电影圈超过十年,除去未上映的,挂名导演的作品不过四部。对张猛而言,创作从不是迎合与量产,而是来自内心深处的冲动与欲望。
于是,在连续拍了几部以家乡东北为背景的作品后,他一直在寻找,在寻找下一个打动自己的方向。
而此前,他的作品,包括2014年就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参展,却一直未能在院线公映的《胜利》,和在《阳台上》之前创作完成的《枪炮腰花》,都因为题材的原因,在过审上遇到不少阻碍。
在壹哥看来,越是这样遵从内心的创作者,的确更需要来自市场和观众的支持。除了喜剧与特效大片,观众也的确值得看到更多不同题材与风格的电影。
从这个角度,壹哥倒是对下月公映的《阳台上》,更加期待了。
除此之外,《阳台上》的影像质感也是壹哥想要重点向大家介绍的。无论是镜头视角,还是画面色调,都呈现出有别于其他院线电影的亮眼。
一个大家必须了解的关键点是——
张猛在拍摄《阳台上》时,坚持全程采用胶片拍摄。
你或许对此并无太大触动,不过,如果壹哥告诉你,亚洲目前唯一还大规模坚持用胶片拍的国家,大概只剩日本了。
国内的例子,前几年港台还有《一代宗师》、《刺客聂隐娘》,去年上映的《无问西东》也是2012年就拍好了,《狗十三》也是13年的旧作。稍近的贾樟柯的《江湖儿女》,也只是部分采用胶片拍摄。
9102年了,壹哥当然不会去逆时代地宣扬数字技术不如胶片,但也必须承认——
在胶片越发成为古董的现在,对那些仍在坚持传统的创作者,你很难不会心生敬意。
对很多影迷而言,去看《阳台上》的理由其实很简单:因为这是《钢的琴》导演的新作。
而对于更大基数的普通观众,选择《阳台上》的原因或许五花八门:这其中的很多人一定会因为周冬雨而走进影院,也有人会被片中的上海背景与上海方言所吸引。
但壹哥还是希望,能给这理由再加上一条——
抛开他之前的所有作品光环,浑身“拙”劲儿的张猛,丝毫不懂迎合的张猛,甚至可以说是在创作上老实巴交的张猛,难道不值得观众的一次支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