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春节都不花钱了
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的春节黄金周消费增速首次跌破两位数,过去的五年,这一数字从未低于11%有券商指出,今年春节的消费情况一定水平上反映了去年下半年以来零售业的低迷态势。
2018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同比增速仅有9%1999年以来最低的表示。 为什么人们不愿意花钱了从消费函数来看,消费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收入,二是消费倾向,2015年开始,职工工资的增速就开始放缓,尤其是私营单位和农民工,2016年和2017年,农民工的平均工资同比增速仅有6.6%和6.4%继续的收入增长停滞,以及不明朗的经济前景,还会影响消费倾向,进一步降低居民的实际消费。
具体来看,消费在地域和人群间呈现差异,地域上,三四线乡村和县镇的消费增长表示要好于一二线城市。京东大数据显示,京东的销售额增速依乡村规模呈相反方向,越是大的乡村,消费增速越低,四线及以下(京东分类)乡村增速超越50%而一线乡村不到30%京东的演讲认为,大城市打工的年轻人返乡过年,拉低了大城市的消费,带动了家乡的消费,另一方面大城市的电商渠道完善,增长空间有限,电商渠道下沉,抬高了中小乡村的消费增速。 京东演讲揭示了中国总体消费低迷的一个重要的维度:户籍制度与乡村规模分级管理。
中国现阶段,人口流动的主因是地区间的收入差异,面前是人均GDP和劳动生产率的差别,所以人口从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非家庭式流动严重抑制了流动人口在居住地的消费,尤其是当他意识到自己未来必需要返乡的时候。据原卫计委主持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数据,2015年,流动人口月支出为3201元,其中食品支出1335元,住房支出721元,其他支出1145元,流动人口的这三方面的支出均低于全国城镇家庭月平均水平。这些收支结余最终在家乡释放,举世无双的春运和过年返乡的消费,户籍制度下的非家庭式流动的一个结果。
非家庭式流动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农村、县镇的自建房和中小城市的商品房热潮,其中相当高的比例由在大城市就业的劳动力贡献,这并非好事。 由于中小乡村缺乏就业机会,这些劳动力最终还是要在大城市就业,因为结婚等消费驱动在县镇和中小城镇购置的房地产,最终因无人居住而浪费,短期返乡的脉冲式消费,无法继续拉动家乡的消费市场,又不愿意在大城市释放这些消费,最终会拖累中国消费结构的调整。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