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让阅读回归阅读本身

世界新闻

2019-02-22 19:37

网上有这样一组数据: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人均每天读书20.38分钟,民众阅读总量稳步增长,56%的受访者年阅读总量超10本。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少了许多,以色列以人均60本排在榜首,俄罗斯与美国以人均50本并列第二位。

估计这样的数据没有算微信、手机等零散的阅读量,只不过碎片化的阅读算不算读书是另一个问题了。

看过一篇文章说中国人购买纸质书的欲望太小,同时看书的时间更少,引用的一个例证就是在国外经常看到有人捧着书,在任何地点都可以看,嘈杂的市场,安静的咖啡屋,或者是等候的车厅等等,而国人却很少在这些场合捧起书来读。

此文不知道从何时开始读过,细节已经忘记,不过大意倒是了解就是阅读可不分场合,不分气氛,只要想读就可以的。此文读完后对我最大的改变就是,从此不再局限于想在书房里读书了。

儿时最大的梦想就是红袖添香夜读书,要有一个专门的书房,文房四宝伺候,周围柜子全部摆着厚重的书,再有一个可心的书桌明亮的台灯安静的在上阅读

如今愿望倒是实现一半,有了一个书桌,也有一个小小的书柜,不过是放在主卧室的阳台上,红袖添香不合实际,茶水还得要自给自足,更别想着点燃一点香了,还得要防点火。

不知道是我这么多年爱读书保留的习惯,还是为了码点字的输出,最起码每天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倒是有的,我指的阅读并不是刷微信微博,而是实实在在的捧着书阅读,当然阅读不分材质,从便利性和成本性考虑用的电子书居多,遇到特别心动的书才会去购买。

如《古文观止》、《三言二拍》、《浮生六记》,包括《史记》、《资治通鉴》、《道德经》、《易经》。这些都属于经典的书,值得买来,毕竟经过时间的洗礼,结果发现小书柜快放不下了,才开始清理书籍,慢慢开始读起来,书非借不能读还是对的,买来的书总是认为反正有时间再读,那就放一放吧,最终有的书连包裹的塑料皮都没有拆开过,愧对书也。

已经放缓了购买纸质书的节奏,对于现代书籍,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由于出版的速度太快,购买时只能慎之又慎,否则倾我所有也买不全的,当然关键是怕买上当,所以还是电子书来得实际。

从个人来看,算是爱阅读的。

冬吴同学会中说了一期节目:《正在消失的阅读》。里面谈到阅读正在慢慢消退,当然不是说人们不再阅读了,而是碎片化的阅读太多。如今再加上短视频的崛起,愿意花在书上的时间只能越来越少,毕竟一个人的精力和关注力是有限的。

因为太过于碎片化,导致阅读的专注性已经从大段的读书变成了小段的读短文,一篇号称百万级点击量的文字数都不会太长,几千字把问题讲清楚,人物故事也简单,不会有小说中那么错综复杂的关系,没有一定的时间沉淀根本分不清楚人物关系的。他们说的也对,从手机阅读开始,这种碎片化正在慢慢吞噬着人们的注意力,从单一变成了多任务并行了。

手机是个好东西,从简单的沟通工具变成我们的亲密战友之后,一个人若是离开了手机,估计一天不到就会精神失落,也许有人会失常,朋友找不到我怎么办?不能发朋友圈怎么办?微信上的许多文章不能看了怎么办?那么多大神的课还等着听呢?

冬吴相对论里的两位大神级的人物是推已及人,感叹这个专注阅读正在消失,或者说是专业阅读的注意力正在解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按罗胖来说,这是好事,因为这个世界变化实在太快,读一本书就是等于把一本书的知识或是体系好好消化掉,但时间是宝贵的,所以得要学会快速阅读,或者是读干货,当然罗胖不但是卖书,同时也把干货卖给用户。

我也偶尔听点书,每次听到最后那一句,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其实感觉很汗颜,听书和读书的区别还是明白的,只是假装读了一本书而已。

如今我不是陷入碎片的阅读焦虑,而是陷入无法阅读碎片的焦虑,这倒是非常奇怪的事。

若要推已及人,倒是感觉那种专注性的阅读并没有在我这里消失,消失的却是碎片的阅读,打开微信,除了经常看的六个公众号,其他的如某某读书之类的大号,虽然关注,可能会偶尔打开,看了标题却没有打开阅读的欲望,为此还研究过几个大号一段时间的标题,基本上类型都是一样,是不是另一种审美疲劳呢?

一直在想,终有一天,当大家都习惯了写心灵鸡汤之类的文章之后,对这些文章开始审美疲劳之后,碎片化的阅读会不会回归传统的书本阅读呢?那么所说的正在消失的阅读是不是没有必要太过于担忧。

于我来说,阅读是一种自由,担忧了也没有用,应该回归的还是会回归,应该激进的让其激进。

上帝的归上帝,撒旦的归撒旦,这是最好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