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阿丽塔:战斗天使》特效惊人,动作捕捉技术你了解多少?
2月22日,科幻动作视效巨制《阿丽塔:战斗天使》在内地上映。影片根据日本作家木城雪户经典漫画《铳梦》改编,主讲了未来世界中的一个半机械少女阿丽塔断片后从失忆到找回记忆,拥有超凡战斗力的过程。
实际上,阿丽塔完全是通过对演员的动作捕捉后进行CG制作的一名角色,通过对饰演阿丽塔的演员罗莎·萨拉查在片场与所有演员一起进行表演、互动的动作捕捉,尽最大可能将阿丽塔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与表情都如实记录下来。
动作捕捉技术就是将真人表演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先是借助高科技手段把表演者的动作捕捉下来,然后把其作为电脑中的虚拟角色的运动依据,使虚拟角色的动作和表情能像真人一般自然逼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动作捕捉技术的发展历程。
初上银幕小试牛刀
《全面回忆》(1990年)
20世纪70年代,一位名叫约翰逊的心理学家提出了动作捕捉技术,该技术最初只运用于医疗事业,进入影视领域后,没想到还起了奇效。
1990年,动作捕捉技术在好莱坞大片《全面回忆》中露了一手。影片中,男主角(施瓦辛格饰)要通过X光扫描射线来进行动作捕捉。我们知道X光具有很高的穿透能力,能够隔着皮肉透视骨骼,所以画面显示出了主角的骨骼和人携带着武器的运动状态。这是人们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到动作捕捉技术,虽然镜头仅有几秒钟,虽然镜头只涉及平面效果,但却是动作捕捉技术的起点,是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步。
《指环王》(2001年)
虚弱瘦小的咕噜、身材微胖的安迪·瑟金斯,若不知道电影幕后的故事,你会把他们联系起来吗?咕噜是电影《指环王》三部曲中的角色,他身体畸形、性格扭曲。怎样塑造咕噜,成了个摆在导演彼得·杰克逊面前的大难题。导演最初想通过电脑特效来完成这个艰难任务,但原本只担任配音工作的安迪·瑟金斯却提议由自己来饰演咕噜,而他最后成功了。
把咕噜和安迪·瑟金斯放一起,你会把他们联系起来吗?
瑟金斯虽然演技过人,但受当时动作捕捉技术的限制,咕噜的拍摄被分成了四个部分,瑟金斯的工作量也大大增加。首先,瑟金斯要穿上白色服装与其他演员一起表演(等到了《指环王》后两部的时候,白色衣服才换成了带有跟踪点的动作捕捉服)。接着,技术人员会在电脑上把瑟金斯擦除,替换成咕噜,之前用白色衣服就是为了便于擦除。然后,瑟金斯还得在专门的捕捉车间里,穿上动作捕捉服再表演一遍,这时计算机会把他的表演记录下来,作为角色咕噜的动作数据。最后,动画师会根据瑟金斯的表演,不断完善咕噜的面部细节和动作,之后把制作好的咕噜放回实景镜头中,代替被擦掉的瑟金斯。
神神叨叨的咕噜,让人们见识到了动作捕捉的巨大魅力,甚至在《首映》杂志的评选中,咕噜还获得了“史上100 个最伟大的电影人物”的第十名。动作捕捉技术塑造了一个电影史上的经典角色。
《猩球崛起》(2011年)
拍摄《猩球崛起》时,表演者们已经能够走出捕捉车间,亲近大自然了。因为传统的动作捕捉技术主要是光学式动作捕捉,即通过监视和跟踪演员身上的特定光点来完成动作捕捉,所以非常害怕光线干扰。为了走到户外,负责动作捕捉的维塔工作室必须要解决光线干扰问题,最后他们变被动为主动,把演员身上的反光标记点换成了主动发射红外线的LED灯,再用红外摄像机进行数据捕捉,光干扰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拍摄续集《猩球黎明》时,当环境较暗甚至拍摄夜戏,就会在动作捕捉服上安装更亮的LED灯,使摄影机能更好地捕捉动作数据。此外,动作捕捉摄影机的线缆也消失了,全部换成无线数据传输。
《猩球崛起》中,安迪·瑟金斯戴上专用头盔,记录面部表情
《猩球崛起》系列在面部表情捕捉上也有重大突破--在《阿凡达》的基础上,开发了“脸部肌肉组织模拟技术”。演员表演时,除穿捕捉服外还要戴上专用头盔,头盔前面安置有摄像头,专门用来记录演员的面部表情。新技术还将原有的皮肤和内部肌肉模拟软件做了改进,为凯撒丰富的面部表情奠定了坚实基础。
《阿丽塔:战斗天使》(2018年)
而到了《阿丽塔:战斗天使》,更是将“动作捕捉”升级到“表情捕捉”,打造出影史第一个CG与真人结合的类人类角色。据操刀此次特效制作的维塔工作室的动画主管麦克·寇森介绍:“我们充分地研究人类的表情是如何运作,以及如何运用到合成角色上去;不仅要重建虚拟的人物面部,同时也要捕捉罗莎的面部和动作表演。”为了完美捕捉演员面部细节,技术人员用演员罗莎·萨拉扎牙齿和牙龈的模具建立面部肌肉系统。
动作捕捉技术近年来发展迅猛,也造就了如瑟金斯这样的电影明星。相信这个技术未来会带给人们越来越多的惊喜,造就更多经典角色和不露脸的电影明星。
本文综合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Mtime时光网等
编辑:郭超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