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链大转移,从苹果到华为
去年下半年以来,君临开始布局5G研究,并逐渐在付费版本中增加了重点关注的5G标的公司的基本面跟踪。
从11月中旬开始,我们也在公众号中开始推送部分研究文章。
那时候,仍是A股的寒冬腊月,冷风强劲,A股各大指数也刚刚创下历史新低。
不过,关注君临的读者朋友们都知道,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君临表示了对成长股周期即将到来,5G产业链即将起飞的坚定信心。
如果在那时候(10月底、11月初)就开始配置,相信收益率都会非常可观了。
在公众号文章里,君临的5G研究也是独树一帜,产生了多篇具有业界影响力的文章。
比如以下几篇:
5G!枪声再响,华为核心供应链盘点
5G!2018年中国公司的10大技术突破
5G!2018产业链众生相
我们认为,5G投资,有两个重要机会:
短线来看,抓住中兴通讯这一本土设备龙头的困境反转,会带来巨大的超额收益。
中长线来看,抓住华为供应链的强劲崛起势头,深度参与,是不可错过的大机会,未来两年都会有很好的回报。
1
年初七,A股春节开门红,5G板块再次领涨。
年初八,华为宣布要推出新一代折叠屏手机,引爆了相关概念股的狂欢。
随后一周,成为带领创业板大涨的领头羊。
华为产业链,正逐渐成型,加入的公司越来越多,很有可能成为2019年A股最炙手可热的板块。
五六年前,A股有过一波苹果产业链的热潮,相关公司中涌现出了一大批10倍股,让后来的投资者心驰神往。
两者之间,又有多大的差异呢?
首先,让我们看看苹果产业链中的牛股阵营——
歌尔股份,主营声学元件,2008年股价启动,区间最大涨幅85倍,目前市值270亿元。
德赛电池,主营电池,2008年股价启动,区间最大涨幅73倍,目前市值66亿元。
立讯精密,主营精密结构件,2010年股价启动,区间最大涨幅14.5倍,目前市值780亿元。
大族激光,主营激光加工设备,2012年股价启动,区间最大涨幅11倍,目前市值400亿元。
欣旺达,主营电池,2012年股价启动,区间最大涨幅10倍,目前市值162亿元。
安洁科技,主营精密结构件,2012年股价启动,区间最大涨幅10倍,目前市值100亿元。
信维通信,主营天线,2013年股价启动,区间最大涨幅30倍,目前市值250亿元。
以上一共7家10倍股公司,其余涨幅在5倍、6倍左右的公司就更多了。
他们大多是在2008-2013年之间股价启动,通过进入深圳的富士康代工体系,而间接的切入苹果供应链,分享到了过去十年间苹果的利润蛋糕。
总的来说,越早进入,跟苹果和富士康的关系越紧密,成长动能就越强劲。
另外,这些公司的成长过程中,也经历过几个阶段的分化。
比如说,早期的时候(2008-2013年),主要是精密结构件、电池模组等公司首先获得了机会。
他们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优势,率先享受到了加工组装等低毛利率环节的竞争优势,从发达国家的对手处赢得了转移订单。
但是到发展的后期,则有另一批公司脱颖而出,他们的代表是信维通信、大族激光等。
这些公司处于相对上游的环节,毛利率更高,更多依靠创新的研发竞争力,赢得苹果越来越多的订单份额,在2014-2017年之间成为大牛股。
苹果产业链的特征与格局变化,无疑对华为产业链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或许华为目前在全球通讯产业中的地位和蛋糕体量还比不上苹果,但别忘了,苹果产业链中,中国公司更多处于边缘位置,主流订单份额仍是由美、日、韩、台的企业瓜分的。
而华为,作为扎根中国的企业,毫无疑问跟中国供应商的关系要更紧密得多,未来也将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加入华为的生态体系。
更重要的是,华为是中国目前在全球主流的硬科技行业,唯一具有领先竞争力的企业。
从通信基站设备,到手机,到云服务、人工智能芯片,华为的雄心越来越大,前景清晰看得见,能够搭上这班长途列车,或许将是下一个十年的重要机会之一。
2
最近一个多月,形势越来越明朗。
如果说,去年12月的时候,MWZ事件爆出来,我们还为华为感到担忧,现在则淡定多了。
那时候,中兴事件刚过去,福建晋华事件硝烟未停,而且几乎都造成了业务瘫痪的严重局面。
在这节骨眼上,华为紧接着被美帝盯上,不担忧是不可能的。
但危机处理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华为的克制、理性:
一方面在公开舆论场上,用专业和法律手段说话,不往民族主义情绪上引导;
另一方面在业务层面,继续步步为营,争夺市场份额,务求用技术手段击倒对手。
目前,华为的5G基站出货量已经有2.5万个,领先于爱立信和诺基亚,而这都是在美国、澳洲等地方被禁售,中国市场尚未启动的情况下取得的。
接下来,随着中国市场启动、西方阵营的分裂,形势正在朝着进一步有利于华为的方向演进。
2月13日,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的一番媒体发言颇有意思。
徐直军将5G业务的全球市场分为三类:
第一类,5G需求较大的市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和海湾国家;
第二类,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包括美国。
现在对5G需求还没有那么强烈,4G都不见得很好。法国所有4G基站加起来,没有深圳移动一家多。
第三类,根本没有5G需求的发展中国家。
徐直军称,华为未来几年,5G收入主要还是来自第一类市场,少数来自第二类市场。
他甚至表示,澳洲市场还不如广州移动大,新西兰还不如我的老家益阳大。少几个国家也无所谓。
在这样的时点,这样的发言,对华为来说是非常罕见的。
或许只是一时说漏了嘴,但从某个角度而言,可以看出华为内部对局势的判断,是信心满满的。
这段话的分析,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
一方面,从人口规模的角度。
整个澳大利亚才两千多万人,和广州的常住+流动人口确实是差不多的,新西兰四百多万人口,也只是跟我国的一个普通二线城市差不多。
放大到全球,我国人口14亿,比整个西方世界,美国+欧盟+日韩澳新的10亿人口还要多出40%。
有了这个压舱石在,还怕什么西方的市场封锁?
另一方面,从人口密度的角度。
5G和4G相比,由于技术的差异,一个基站能够覆盖的面积大大缩小,因此布置的密度更高,单位面积的成本大幅上升。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地区面积广阔、人口稀少,投入产出比将是很不划算的。
所以,越是人口密度高的地区,比如中国、日韩,对5G的热情越高。
相对来说,一些地广人稀的发达国家,运营商对于建设5G的热情就大打折扣了,万一回不了本,怎么办?
据数据显示,目前整个欧洲的4G通信基站不到50万个,而中国截至2018年底,已经达到了370万个。
两者的差距已经高达7倍以上。
可以想象,到5G时代,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
当然,有两个地区是例外的。
一个是海湾国家,虽然看起来也是地广人稀,但毕竟大部分都是沙漠,人口其实主要集中在有限的几个城市,政府又土豪,所以成为了5G的急先锋,列为第一类。
一个是除了中国以外的发展中国家,4G尚且还没有完全覆盖,5G就别提了。
所以说,对于华为而言,重点是抓住第一类市场:中国、日韩、海湾国家。
目前的2.5万个基站订单,其中一半来自韩国,三分之一来自海湾国家,就是如此。
接下来,中国市场启动,才是真正的金矿。
至于美国盟友的欧洲个别国家,能拿多少是多少,对华为的5G战略已经构不成太大的威胁了。
我们看看中国的5G部署。
作为新基建战略的一号工程,5G网络建设寄予了中国高层争夺全球科技制高点的雄心,超预期的可能性很大。
按照工信部披露的进度,今年国家将会在大陆的一二线城市提前发放5G的临时牌照,显示“特事特办”的灵活性。
中移动也已经表示,正在积极推进5G,按照时间表,3季度将在17个一二城市提供商用服务。
所以,现在已经进入采购设备、安装的环节了。
1月30日,第一批500个5G基站的采购招标信息公布:
华为拿下250个,占比50%;
爱立信拿下110个,占比22%;
中兴拿下80个,占比16%;
诺基亚拿下30个,占比6%;
大唐拿下30个,占比6%。
这个数字,基本可以作为未来中国5G市场的势力版图划分的参考了。
显然,华为的份额占比与他的技术实力基本是划等号的,如果在未来几年确保拿下中国5G蛋糕的50%,其成长动能足够让人期待。
以上,便是中国市场启动所带给华为的信心,另一方面,还有西方阵营的分裂。
西方阵营,表面上看都奉美帝为带头大哥,大哥让小弟封杀华为,小弟就乖乖的听话办事。
但实际上,貌合神离、各怀鬼胎。
尤其是近期的欧洲各国,私底下对华为暗送秋波不断。
首要的就是英国和德国,作为美帝的关键盟友,去年底还是阴霾密布,如今却都出现了态度的明显转变。
据英国报章报道,英国政府已经发布声明,称华为的5G设备风险可控,这样的说辞其实是为华为后续进入该国5G市场留下了空间。
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转变?
主要还是自身的技术不够硬。
综合一些业内专家的意见,认为在目前的5G技术积累上,华为领先于爱立信和诺基亚半年到1年左右。
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是美国。
去年底,几家美国的运营商抢先宣布开通了5G的商用,但没多久,问题就纷纷暴露。
首先是AT&T,这家美国第二大运营商在用户手机上显示了“5G E”的字样,然而人们发现手机仍然使用的是该公司的4G网络,速度一点都没有提升。
假5G事件被媒体爆出,闹得一身骚。
接着第一大运营商威瑞森也被爆出类似的问题,导致其被迫暂停5G的部署,宣布其成熟的5G网络要到2019年下半年才会推出。
第二个是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追随在大哥后面,禁止华为的进入,导致运营商们只能用爱立信和诺基亚的设备。
据报道,澳大利亚目前已推出的5G服务,平均网速目前只有50M/秒左右,理论最高网速只有1G/秒左右。
这个速度,与华为在英国测试5G家庭宽带的2Gb/秒速度相比,慢了将近一半。
正是因为在技术能力上,西方设备商们和华为已经拉开了一定的差距,才会导致西方阵营之间的分裂。
毕竟,利益才是关键的。
3
过去的2018年,华为研发投入134 亿美元,高居业界第一。
据另一份2017年的研发支出数据显示,2017年华为的研发投入是103亿欧元,对手诺基亚只有49亿欧元,爱立信只有32亿欧元,高通也只有48亿欧元,已经不是一个水平线的较量了。
这些钱带来的直接成果就是,华为的芯片研发获得了里程碑式的进步。
去年底以来,华为接连公布了一系列芯片进展:
首套5G基站核心芯片——天罡。
天罡芯片实现了多领域的突破,包括超高集成,支持大规模集成有源公放和无源阵子;超强算力,单芯片可控制业界最高的64路通道;超宽频谱,首个以及唯一支持200M频宽。
天罡芯片的突破包括超高集成、超强算力、超宽频谱等,世界上唯一支持200M频宽、单芯片可控制业界最高的64路通道,可以使得基站尺寸缩小55%、重量减少23%、功耗节省21%。
首个5G手机基带芯片——巴龙5000。
巴龙5000是世界上首款单芯片多模的5G基带芯片,能耗更低、性能更强、时延更短;采用了7nm 制程工艺、支持NSA 和SA 双架构,不仅相比4G有10倍的速率提升,相比竞品有2倍以上的速率提升,最高达到6.5Gbps速率,亦是世界首款支持R14 V2X的5G芯片。
华为第二代人工智能芯片——麒麟980。
麒麟980搭载寒武纪1M的人工智能NPU,更加擅长处理视频、图像类的多媒体数据。
并拥有八个核心,使用台积电的第一代7nm工艺制程,自主研发的GPU性能大约会是高通骁龙Adreno 630的1.5倍左右。
而且在GPU Turbo(通过软硬件的协同处理,达到60%的性能增长,以及 30% 的功耗降低)加持下,游戏表现出色。
天罡、巴龙、麒麟,这三款芯片分别代表了华为在5G基站、5G手机、人工智能应用三方面的努力。
正是因为在芯片层级上的突破,使得华为有了更充足的信心,来跟美帝周旋,也有了在未来不怕对手使绊子的底气。
据说为了避免美帝可能出现的禁令,华为已要求台湾的芯片代工商台积电、日月光等,将相关生产业务转移至大陆的工厂。
4
截至2月中旬,华为拿到的5G商用合同是30个,领先于诺基亚的18个,爱立信的10个。
1月底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
深南电路:上修业绩预告,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72亿元-7.12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50%-60%。
沪电股份:预计归属净利润5.45亿元-5.8亿元,增长幅度为171%-189%。
世嘉科技:预计净利润3850万元-5138万元,增长幅度为50%-100%。
飞荣达:预计净利润1.55亿元-1.68亿元,增长幅度为43%-55%。
太辰光:预计净利润1.48亿元-1.65亿元,增长幅度为47%-64%。
天孚通信:预计净利润1.22亿元-1.44亿元,增长幅度为10%-30%。
……
从我们对华为产业链的跟踪情况来看,大多数的公司都已经过了业绩的低谷,呈现出稳步上扬的趋势。
比如天孚通信,初看起来增速好像不快。
但实际上,去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分别是:2742万元、2691万元、3683万元。
也就是说,对应的第四季度净利润将在3118万元-5343万元之间。
很明显,去年下半年和上半年相比,业绩增速已经大为提升,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良好信号。
更详细的5G华为产业链跟踪和个股分析,我们将发布在君临的付费版本中,欢迎订阅。
更多信息可关注“君临”获取。
作者:君临团队.
更多成长股分析、行业解读尽在“中国新一代投资研究服务机构”——君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