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刊文:金融业扩大开放蹄疾步稳
我国金融业开放稳步推进
近一段时期以来,部分金融市场开放政策密集出台,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
1月28日,美国标普获准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开展信用评级业务;1月31日,彭博公司正式确认4月起将中国债券纳入彭博巴克莱债券指数;2月12日,央行、外汇局联合发布《境内上市公司外籍员工参与股权激励资金管理办法》,支持上市公司外籍员工股权激励;证监会日前宣布拟合并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制度,并放宽准入条件、扩大投资范围……
这一系列紧锣密鼓的举措背后,是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持续扩大的坚实脚步。
事实上,去年以来,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就不断取得新突破:制定深化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推动扩大银行、证券、保险业金融机构外资持股比例和外资机构业务范围,批准或受理外资机构在中国境内支付、清算、征信、信用评级等领域的市场准入申请或备案申请……
“这些政策的出台和落地释放了中国金融业坚持扩大开放的强烈信号,充分反映了国际投资者对于中国经济的信心,也是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的体现,将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国际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的配置需求,促进我国相关金融领域发展质量改善,对中国金融市场的规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指出。
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越开放的领域,越有竞争力。通过对外开放、引入竞争、优化资源配置,将进一步提升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力和稳健性,从根本上降低金融风险,进而有力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人民币可兑换程度不断提升,经常项目实现完全可兑换,资本项目可兑换达到新高度。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资本项目交易分类标准下的40个子项来看,目前我国可兑换和部分可兑换的项目37项,占92.5%。截至2018年末,中国债券市场存量规模达86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国际投资者持债规模近1.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6%。
在国际金融市场对人民币需求增强和中国对外开放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稳步提高。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统计,截至2018年8月末,人民币位列全球第5大国际支付货币。据IMF公布的人民币储备信息,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COFER)中报送国持有人民币储备规模为1933.8亿美元,已有超过60个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官方外汇储备。
在“引进来”的同时,我们也积极“走出去”。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自2006年以来稳居世界第一,通过多元化运用,坚持商业化原则,在服务实体经济“走出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产能合作等国家战略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支持。
扩大开放不等于放松监管,金融业开放要与防范金融风险并重,金融开放程度要与金融监管能力相匹配。“融入全球经济金融体系的过程也是参与全球竞争的过程,必然面临一定的市场风险。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要通过参与国际竞争,推动我国金融业提高自身竞争力,以及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管理水平和处置能力。”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指出。
老百姓将收获更多开放红利
去年底,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审查通过了连通(杭州)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提交的银行卡清算机构筹备申请。连通公司是美国运通公司在我境内发起设立的合资公司,并作为市场主体申请筹备银行卡清算机构、运营美国运通品牌。连通公司的获批标志着我国银行卡市场开放进入了新阶段,也意味着银行卡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
中国金融业张开双臂拥抱世界,也是消费者享受更多金融服务、金融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过程。
在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进程中,保险业开放时间最早、开放力度最大。目前,世界500强中的外国保险公司均进入了中国市场。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一方面完善了我国保险市场主体结构,形成了中外资保险公司优势互补、公平竞争的局面;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我国保险产品供给,扩大了市场供给能力,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在不断开放中,国内金融市场将在金融产品、业务模式、管理经验等方面产生一系列积极变化。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希淼认为,金融业开放带来的“鲶鱼效应”应该是非常明显的,将为国内消费者带来更加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激发国内金融机构发展活力,推动整个金融市场变得更有效率,金融体系也更加丰富,“可以预见,未来的金融服务将更加关注消费者诉求,为投资者带来更多机会和红利”。
作为改革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一环,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正在加强金融监管前提下稳步有序推进,一个开放、包容的金融新格局正加速形成。
(原标题《金融业扩大开放蹄疾步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