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苏德两军短兵相接,城市巷战;一个师仅320人生还,二战转折点

军事

2019-02-21 23:16

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陆地上阻止德军前进步伐的,那一定是苏德战场;要说哪一场战役成为二战的转折点,大家一定会说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我们常说胜利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然而,真正的战争中,这些条件都不是现成的,唯有造天时,夺地利,激人和。白杨君就从这场保卫战,给分析一下三者之间的关系。

造天时。

交战双方都深知苏联的寒冬是天然的“防火墙”。酷寒造成武器失效、后勤困难,战斗力呈断崖式衰减。尤其是德国人,对此有着更深刻的教训,一年前他们在莫斯科会战中溃退250公里,都是因为天气造成的原因。

所以,希特勒要求尽快在冬季前结束战争。于是发动了夏季攻势,战役初期阶段,晴空万里的好天气,一马平川的大平原,特别适合德装甲集群的闪击作战。苏军处于极其被动的局面,大片国土沦丧,大批官兵被俘;同时,空军也受到重创,德空军完全掌握了制空权,他们对城区进行疯狂的轰炸。

德国人要的就是速战速决。飞机炸弹、坦克火炮,一股脑的砸向市区,很快就变成一片废墟,平民伤亡惨重,百分之九十的房屋被损坏。

斯大林的对策就是“拖”。以空间换时间,不惜代价的阻止对手前进的步伐。为了把对手拖进寒冬,就是要与其形成战术上的对峙;为了减缓武器威力的差距,就是要和对手形成短兵相接。

巷战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夺地利。

经过3个月的苦战,到11月初,德国人终于占领了80%城区。他们遇到了顽强的抵抗,对手充分利用对这座城市的了解,利用每一条街道、每一幢残存的建筑进行战斗。往往呈现出这边攻占了厨房,而客厅仍在继续争夺的场面。

这种近距离的射击,使得德国人善于运用机动灵活的战术无法展开,火炮、坦克的优势均发挥不出来,双方开始以平等的姿态进行厮杀。当他们认为将要胜利时,双方的争夺战才刚刚开始。

为了粉碎德国迅速占领该地区的狂妄企图,苏军开始了反攻。

在争夺中,双方付出的是血的代价。在一次近距离的拉锯战中,苏一个师近万人的部队,战后只有320人生还。这样的牺牲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残酷的拼杀也有了效果,德方也损失了相当数量的军人。从进入残酷的巷战开始,苏方开始扭转不利的局势,利用每一条街巷、每一个房间进行反击。

当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激人和。

“城在人在,城亡人亡”是当时城市军民最熟悉的激励口号。男人们为保卫这座城市上了前线,女人参加民兵,甚至老人和儿童也被征调去修建防御工事。

俨然就是一场全民皆兵。

苏最高统帅部发布的第227号令,震慑了“胆小鬼”;“不准后退一步”,激发了官兵勇气,成为他们自觉的行动。在他们的带领下,苏联人民积极地反抗。

此时,已经不仅是对一个城市的争夺与守护的战役了,而是在考验着双方的心理和意志。德军如果失败,将重蹈莫斯科会战的惨剧;而如果苏联失败,将会失去一个民族的尊严。两军都是拼尽全力争夺着弹丸之地。

而苏方有源源不断的普通工人、农民积极参战,守护自己的家园。战争并没有像希特勒预期的那样迅速结束,德军又一次的被拖入到了可怕的寒冬。

这时的苏军,正所谓是天时地利人和。

他们利用有利的气候条件开始了军事反攻,以“铁钳攻势”对德军展开了反击。这一时期是卫国战争的第二个时期,也是最为关键的时期。苏联发动了一系列高效准确的行动,沉重地打击了入侵者,最终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之后,德第六集团军被围,希特勒还妄想通过空运补给物资。但是,这一计划最终因为恶劣的天气条件和他们技术上、战略上的失误以及广大民众的坚决抵抗而失败。

所以苏联人最终取得胜利,是意料之中的事。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