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图说1964年的中法建交,法国为何主动与中国建交?

世界新闻

2019-02-22 16:10

中法建交是指1964年中国和法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中法建交是一个历史性的决策,其是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反对美苏霸权的体现,也是法国总统戴高乐践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成果。

那么戴高乐为什么敢在美国反对的情况下与中国建交呢?是因为当时的法国并没有处在全球斗争的最前线。在美苏两强争霸的格局之下,法国昔日最大的对手德国被一分为二了,已经失去了发起挑战的资格。当时真正能够威胁法国国家安全的只有苏联,但肩负着抗衡苏联战略挤压任务的却是美国。而指望美国抗衡苏联又使法国极有可能沦为美国的附庸和彻底丧失大国地位,所以戴高乐力求在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之间周旋自如以突显法国的优越外交地位和确保法国在西欧独占鳌头。其一方面联合美国以遏制苏联对外扩张,另一方面又利用“缓和、谅解、合作”的对苏政策和发展独立核力量获得摆脱美国钳制的资本。与此同时,戴高乐还借助美苏力量,来维持德国分裂和压制西德;后来又与中国建交,完善法国的全球布局。

1)发展独立核力量

戴高乐坚持发展独立的核力量,除了可以保持对西德的军事技术优势和加强与苏联对话的资本以外,最主要的目的是摆脱美国的核保护伞,为独立自主的政策提供可靠的实力保障。1960年2月,法国在阿尔及利亚的撒哈拉沙漠地区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八年六个月后,法国又如愿以偿地获得氢弹。在此期间,戴高乐还拒绝了美国想将核武器部署到法国的要求。

法国游走在多边核力量计划之外的举动使美国大为恼火。1963年8月5月,美、苏、英三国在莫斯科签署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即“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妄图以阻止其他国家发展独立核力量的方式保持他们自己的核垄断地位。为此法国和中国不约而同地拒绝在此条约上签字,这为两国在1964年建交奠定了良好基础。

2)与新中国建交

1964年1月27日,中法宣布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此举被西方媒体称为外交核爆炸。中法建交是中国发展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新突破,也是戴高乐洞悉国际战略局势的绝佳体现。

首先,在同新中国建交后,法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同时与美国、苏联和中国对话的国家,因此法国的战略地位得到了极大提升。这与二战期间法国对战后世界的规划毫无置喙的余地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因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在二战时的迅速溃败以及对纳粹的卑躬屈膝,使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不愿意承认法国的大国地位,并且刻意将戴高乐领导的“战斗法国”排除在安排战后世界秩序的雅尔塔、波茨坦会议之外。所以戴高乐在重新掌权后,秉承法国传统外交中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现实主义特点,与中国建交,以提高法国的国家地位和影响力。

其次,戴高乐选择与中国建交也有把中国当成抗衡美国压力的同盟军以及制约苏联的用意。戴高乐曾说过一句话,即“现在承认中国,比将来中国强大起来而被迫承认它要好得多。”不得不说,经历过起起落落的戴高乐,在洞悉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方面确实是准确和犀利的。所以尼克松在就任美国总统后,鉴于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以及西方坚持了二十多年的孤立中国政策的日益破产,决定采纳戴高乐的建议,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震荡了世界,可谓重塑了全球外交格局,难怪尼克松称赞戴高乐是一个胸怀世界战略全局之人。

中法建交在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打开了相互认知和交往的大门,可谓是一次历史性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