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手机支付超200万亿元:日本人提出向中国收二维码使用费
一度被誉为中国新四大发明的“扫码支付”最近有了新的进展。说起中国手机移动支付,大家想必不会陌生,早已经融入日常生活中。截止2017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电子支付业务1525.80亿笔,金额2419.20万亿元。其中网上支付业务485.78亿笔,金额2075.09万亿元,而移动支付业务375.52亿笔,金额202.93万亿元。而现在,每一天,条码都会被扫码80亿次。在中国,面向物流、零售的整个链条,条码每年能够节省3000亿人民币的成本。所以说中国的手机移动支付市场是巨大的。
这不最近《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绝大部分中国人都在使用的“支付宝”将在2018年全面登陆日本。但随后日本国内就有声音指出,二维码功能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方拟重申二维码的专利收益权,欲向中国人每人收取1分钱。是的,你没有看错,日本将对中国使用二维码扫描的用户收取费用,在这巨大的市场使用量基础上,这将意味着不可估量的专利使用费。
那这种逻辑关系是否符合市场规律呢?或者说日本有没有权利这样操作 ?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先了解下二维码的前世今生。
手机支付购物早已经是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二维码的前身是条形码。国外对二维码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二维码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存储、传递和识别技术,自诞生之日起就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关注。在1949年的时候,全球首个条形码支付横空出世。条形码可以看做是机器识别的符号,类似于人们要靠文字、数字等来识别信息。而对于机器来讲,也需要一个让它能够识别的光学符号,这就是条形码。
而到了1974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特洛伊城的一个超市,卖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印有条码的商品那就是美国的箭牌口香糖,这个商品目前还收藏在美国的国家博物馆里。随着条形码在70年代和80年代迅速普及,大型零售商也在引进扫描仪,通过它可以支持客户数据库和会员卡。
条形码商品
而中国对二维码技术的研究开始于1993年,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对几种常用的二维码PDF417、QRCCode、等等进行了技术规范同时进行翻译和跟踪研究。制定了两个二维码的国家标准:二维码网格矩阵码(SJ/T 11349-2006)和二维码紧密矩阵码(SJ/T 11350-2006)。以上是国外和国内二维码发展的简单历史介绍。
二维码到底是哪个国家享有“发明专利”呢?
咱们上面介绍了,第一个带条形码的商品在美国一家商店出售,而大规模使用是在1988年,当时的美国折扣百货商店沃尔玛,决定开始引进条形码系统销售食品。在70年代和80年代迅速普及,大型零售商也在引进扫描仪,通过它可以支持客户数据库和会员卡。通过跟踪和自动化库存,可以实时交货更有吸引力,并降低了各种产品的成本。也就是说美国是第一个让条形码商用化的国家。
问题又来了,这跟日本有什么关系呢?咱们前文刚才说到了,二维码的前身是条形码。日本在条形码的基础上发明了QR二维码专利,在日本大约有2万多个和二维码相关的发明专利。 这才是开头说的,日本拟重申二维码的专利收益权,欲向中国人每人收取1分钱。也就是说日本单方面认为二维码就是日本发明的,使用就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
日本二维码
但是中国予以强烈回击,不好意思,“二维码扫一扫支付”是中国发明的。早在2011年,凌空网创始人徐蔚就已经申请“二维码扫一扫”专利,并先后拿下了中国、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区域的二维码扫码技术专利权。那么在日本特许厅(专利局)相当严格的审查下,依然没有找到一个对比文件:即与徐蔚先生的专利相近似的专利。这充分说明徐蔚先生的“二维码扫一扫专利”与现有的日本QR码等二维码专利是不同维度的两件事情。也就是说,中国人在商品二维码业务上不存在任何侵权行为。
中国二维码发展历程:二维码的巨大市场价值,被中国二维码之父王越所发现。
王越是意锐新创公司的创始人。早在2001年,25岁的王越已经在一家日本软件公司做到技术总监的位置。这在日本职场,是一种极大的认可。但在此之前,王越却经历了漫长的失意与等待。他没料到,应聘软件工程师来到日本后,他被派到了工厂,工厂又把他直接安插到了仓库。他心里很不平衡,“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头,也没有人认可,没有人可以问。”
中国二维码之父
去日本工作了一年多,在接触到了二维码之后,在思考了15天时间后,王越决定回国创业。2002年,王越创办了意锐公司,并联合一批北大、清华、哈工大毕业的优秀工程师,共同研发世界上第一款手机二维码引擎。
2003年就获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二维码快速识读引擎”,并申报了条码识读方法和装置的国家专利;2005年又参与了中国二维码标准的建立,现已成为ISO的国际标准。这也是“扫一扫”可以成为中国新四大发明的基础之一的重要原因,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共享经济”的具体呈现。
每日有点料:每天和大家分享有趣的知识,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生活,欢迎各位关注转发并下方评论,说出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