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京城最后的挂历店 一位老北京的坚守

独家观点

2019-02-22 14:37

小店门口还有很多2019年的台历销售

在充满时尚感的西单商业区背后不远的西黄城根儿北大街,有一间充满怀旧气氛的小店,这里被称为“京城最后的挂历店”,他的主人金安光大爷已经坚持卖挂历40年,将改革开放40年来的时代变迁浓缩在层层叠叠挂满屋墙的新旧挂历上。

灰墙土瓦的小屋里挂满挂历 每年能卖1000本

小店是一灰砖土瓦搭砌而成的平房,里外两间加起来也就二十多平米大小。除了房顶,到处都是挂历,层层叠叠在一起,唯一一个稍有现代感的设备是墙上伸出的一个摄像头。走进里屋,破旧的家具上堆着几打报纸、笔记本和台历,四壁上的挂历从地面直通房顶,屋内能闻到些许炸酱面的味道,这让客人清醒的意识到,店主人是个地道的老北京

73岁的金大爷原本想让小店有个对外打开的门脸,以便吸引更多的路人进来,但因为违反城管的规定只能作罢,无奈之下他在门口自己的老年代步车上贴了张写着“挂历”的纸,还在灰色砖墙上用粉笔写了“挂历”两个大字,这就算是自己的“招牌”。

年已经过完了,来买挂历的人越发稀少。中午的时候两个小学生经过,从金大爷这里买了几个“小玩意儿”,还有一个男子买了一张月历纸。除此之外,金大爷就只是坐在屋里,盯着监控显示器的屏幕,等着客人来。

“每年能卖1000本,都是年底来得多。”金大爷的老客户基本上都是上了年岁的老人,有人会特意坐车来他这里买挂历,还有的老人腿脚不便,就让儿女开车来买,从丰台、昌平、房山来的都有。

怕人大老远来的扑了个空,出去吃饭或者回家照顾老伴儿时,金大爷会在小店的门口挂上一个牌子,上面手写着“中午吃饭,30分钟回”或者是“照顾老伴儿,明天开业”,然后写上自己的电话号码。

坚持了40年 最老的顾客90多岁

金大爷这里最老的顾客有90多岁了,七八十岁的更多,他们每年都从这里买挂历,这都是从40年前就养成的习惯。

金大爷16岁便进入工厂上班,后来因为工伤内退,他的手指现在还因为那次工伤而短了一截。

改革开放以后,金大爷成了第一批“个体户”,最开始是在平安里附近卖书,起名为“京华书店”,除了书刊,还卖挂历、地图。平安大街改造时,书店面临拆迁,金大爷就瞪着三轮车,一趟趟地把一捆捆挂历搬到现在西黄城根儿北大街的这个房间里,这里原是老伴儿家的房,因为面积小,书刊就不怎么卖了,只卖挂历。

这一卖就坚持了40年。过去跟他在一起的同事有的下海经商,开了六间饭馆,邀请他一起去干,金大爷摆摆手,“我还是卖我的挂历吧,好多老人离不开它。”

跟很多北京老大爷一样,金大爷看不惯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他说:“我这房子的地界要是租出去得多赚多少钱,但我还是想卖挂历,就图个营生,这是个文化,不能按钱算。”

金大爷卖的挂历,如果是当年的新挂历,按照大小不同有50元,100元的。如果是老挂历,他一般不轻易出售,如果对方特别想要,他觉得“少说一年得加100块吧”。

现在最麻烦的是进货 南方还有几家在印

“这是个文化”,卖挂历40年,金大爷越发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所以,今年金大爷把店里的挂历又重新摆了摆,店里挂的越来越多的是水墨画、工笔画这一类的图案,取代了以前美女明星、风景豪车的挂历。

尽管店内的挂历层层叠叠互相遮挡的挂着,但金大爷能够很轻易的找到每本挂历的位置,并且讲解这本挂历收藏的价值。

“你看那个,95年的,封面是刘关张三结义,当时央视三国演义首播;你再看这个,84年的,红楼梦首播,封面是陈晓旭的林黛玉。”金大爷回忆,挂历的黄金年代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时候很多单位到年底都成捆的订挂历,然后送给员工或者客户。

也有个人买挂历的,挑个喜欢的图案挂在家里,旧的挂历就把纸撕下来给孩子包书皮,还有学生一到教师节就给老师送挂历。“那个时候的挂历图案很多,美女的、豪车的、风景的,这种是商业性质比较浓的,还有山水画、工笔画、书法字帖的,这种是文化味比较浓的,适合送人。还有就是自己家里过年时挂的,以红色的为主,图个喜庆。”

从金大爷这些挂历中,能看到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文化变迁。六七十年代的挂历大多是革命题材,到了改革开放初期,就变成了美女、名车、风景,等到90年代以后,水墨画、工笔画、剪纸、篆刻就成为了主流。

对此,跟挂历打了半辈子交道的金大爷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改革开放以前,居民家里一般都只是挂月历牌,讲究的是看日期的实用性,挂历的图案则有宣传的作用。而改革开放以后,国门打开了,群众的审美需求提高了,挂历能够提供视觉上的感官,名车、美女和风景就成为了挂历的主要内容。金大爷说着,指着一个1993年的挂历说,“你看看这上面都是外国的风景名胜,那个时候除了从挂历上看,还能从哪儿看,有几个人能真的到国外去看。”

当然,金大爷也认为,挂历后来的衰败也与此有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审美的变化,群众已经不需要从挂历上去看风景、汽车、美女了,“现在都能出国玩了,不出国也能用手机和电视看风景了,汽车基本上也家家都有了,美女更满大街都是。”

金大爷介绍,后来工笔画、水墨画、书法印章这些图案就成了挂历的主要内容,直到现在,也是这类挂历卖的更走俏,豪车美女的挂历基本已经很难流行了。

挂历的衰退对于金大爷来说最麻烦的是进货,金大爷指着门前的北大街说,过去这条街上就有三四家印挂历的,现在早就没了。北京不印了,就去河北印,后来北方都不印了,现在只有广州、深圳那边还有几家在印。因为一直经营和收藏挂历,金大爷手中有南方一些挂历生产商的联系方式,每到临近年底,生产商会给他发来一些新年挂历的样式供他挑选,然后再把货品寄过来。至于收藏的挂历,有他过去卖挂历时留下的,也有老邻居、老顾客们帮着找来的,能要就要来,要不来就花点钱买过来收藏。

打算办个挂历展 被赞“时光小屋”引中外宾客怀旧

这几年老伴儿的身体不太好,金大爷除了照看小店,也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照顾老伴儿身上。随着年事越来越高,金大爷发现,一些来买挂历的老客人可能今年还来,明年就来不了了。“有些人走了,他们家儿女会来再买一本,说留个纪念,以后就不来了。”

说到这里,金大爷又开始念叨着自己一直想要办的挂历展,“以前就想过办个展览,毕竟坚持了这么多年,这些年越来越想办了,但是没有资金,也没有精力。”

展览办不成,但金大爷的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展览馆”。除了老顾客也会有一些70后、80后的中年人来这里怀旧,还会有很多外国客人来访。

在金大爷的里屋桌子上的一堆台历下面,压着一个笔记本,上面有很多客人留下的笔记,其中还有法语、德语,外国宾客说从金大爷的挂历中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历史,80后的客人们称赞金大爷的小店是“时光小屋”、“历史痕迹”,一位90多岁的老顾客则留言称这里是“满足老年人的愿望”。

每年年底,老顾客们来买完挂历,都会问他明年还在不在,“可别不开啊!”金大爷说,就冲这句话,哪怕还有一个人来买挂历,他就还会继续坚持下去。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子渊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黑克

没有客人的时候,金大爷偶尔会坐在小店门口晒太阳

老顾客离开的时候,金大爷往往会送到门外

一名老顾客来金大爷的小店买了一卷挂历

金大爷店里有两个牌子,这几乎是他除了卖挂历外仅有的两件事:吃饭和陪老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