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评|“司马光砸缸被罚20”:普法不能强行“创新”
原来是有网友爆料“厦门一小区围墙出现‘司马光砸缸罚款二十’的普法宣传画,孩子问为什么救人要罚钱,人命重要还是钱重要?”这引发了热议。今天,思明区司法局给出了最新回应:鉴于该宣传画引发不好的社会反响,已将其撤下。
尽管对“司马光砸缸”这一典故的真实性,近年来出现了不同说法。但是,其寓意和所指,无需多作解释,在小学课本中都已普及。这正是“司马光砸缸罚款20”出现在普法宣传画里,引发社会性“不适”的主要原因。
将这个失败的“创意”,归咎为创作者不理解“司马光砸缸”的真实意思,恐怕没人相信。更真实的原因,可能还是创作者只顾着借典故、搞创新,而忽视了对典故的“强扭”可能带来的常识扭曲。所以,网友追问“人命重要还是钱重要”,绝不是吹毛求疵,而只是基于常识对普法逻辑的必要追问——到底是一味追求标新立异,还是先把握好普法的准确度?普法工作善于借用典故,从古人那里找灵感,当然可以说明一些普法工作者的良苦用心。但是,如果强行曲解,则只会弄巧成拙。
就普法工作的价值排序看,突出“司马光砸缸”所代表的见义勇为和智慧,显然比让人知晓砸坏文物将被罚款更重要。所以,公众据此将之与近段时间大热的“福州见义勇为小伙被拘14天”事件联系起来,并调侃“砸缸救人20元,见义勇为14天”。这不仅是对成语曲解的讽刺,也能够反映出对普法不够接地气的一种不满。
如果说对传统典故一知半解会贻笑大方,那么曲解则不仅达不到普法的目的,还会误伤传统,误导公众。近年来,一些普法宣传以及城市文明宣传闹出笑话的案例,不在少数,这被指是不“走心”;而现在来看,个别地方的做法,何止是不“走心”,简直是不“长心”。
前不久,有网友晒出广西北海“指望传销致富 生活没有出路”的反传销标语。由于标语是竖排,所以从左和从右读会产生歧义,变成完全相反的效果。这类反面案例表明,普法宣传和公共标语要准确,更要有受众意识。
“司马光砸缸罚20”的普法语最初被网友指出时,当地司法局的回应相当强硬:该画并无不妥,不要吹毛求疵。这一回应或许只是个别工作人员的“逞一时之快”,但却意外透露出一种高高在上的普法心态。然而,普法绝不是一种单向度的“灌输”,如果不容批评,甚至拒不认错,普法效果只会适得其反,也会对普法机构公信力形成自伤。
当地“搞砸了”的普法宣传画已被撤下,但尚未补缺,“将来安放什么样的法制宣传画,还需慎重考虑”。普法的确是一项需要慎重对待的严肃工作。近年来,不少普法机构已经意识到流于形式、空洞、八股化的普法宣传的低效,创新普法已被提到新的高度。但由“司马光砸缸罚20”式失败案例来看,我们得警惕走向另一极端——为了创新而创新,不能只顾着方便“用典”就强行扭曲传统和常识。